健康網》嬰兒時期沒記憶? 學者推測是無法讀取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我們在生命的第一年學習了許多事物,卻無法記住當時的具體事件,這種現象被稱為「嬰兒失憶症」。長久以來,研究人員認為是因為負責記憶儲存的海馬迴尚未發展完全。然而,耶魯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嬰兒的大腦其實能夠編碼記憶,但學者推測是因某種原因無法被讀取,研究發表於《科學》(science)。
研究團隊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技術,觀察嬰兒在觀看圖像時海馬迴的活動情況。發現當嬰兒初次看到圖像時,海馬迴的活動越強,當日後再見到該圖像時,他們注視的時間就越長,顯示出嬰兒對圖像有記憶,推翻了過去認為「嬰兒無法儲存記憶」的觀點。
進一步分析顯示,海馬迴的不同區域負責不同類型的記憶。研究發現,即便是3個月大的嬰兒,也能透過海馬迴前部進行「統計學習」,從周遭環境中提取模式。而「情節記憶」,即對具體事件的記憶,則與海馬迴後部的活動相關,並在1歲左右開始發展。這或許能解釋為何嬰兒能學習環境規律,卻無法記住自身經歷的事件。
研究人員推測,嬰兒時期的情節記憶可能沒有轉化為長期記憶,或雖然仍存在於大腦中,卻因某種原因無法被讀取。目前的實驗顯示,這些記憶可能會持續到學齡前才逐漸消失,甚至存在於成年後,但因搜尋困難導致無法回憶。這項發現不僅加深了對嬰兒記憶的理解,也為未來如何喚回早期記憶,開啟了新的研究方向。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