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8成兒少每天黏螢幕 社群加劇心理壓力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兒童節前夕,兒福聯盟公布最新調查,雖兒童休閒權專屬孩子,但針對全台5到9年級現況,發現休閒時間孩子幾乎都在「黏螢幕」,包含看影片、玩遊戲等,且社群媒體的依賴,更加劇其心理壓力,長時使用更導致身體不適,呼籲合理管控手機、積極推廣運動,讓休閒轉化成孩子成長活力。
兒盟今(2日)公布《2025年兒童休閒娛樂現況調查報告》,針對全台5至9年級學生,調查時間去年11月至12月,共回收1410份問卷,48.5%為國小生、51.5%為國中生。
主要休閒娛樂上,調查發現幾乎每天玩遊戲,國小比例達4成4,國中比例達6成4,甚至有近1成國小生1天玩超過8小時,國中生每日玩4到6小時也有2成;相比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國際青少年34%每日玩電玩,22%青少年每日玩4小時等數據,台灣學子超出許多。
進一步比較男女休閒差異,男生高達9成喜歡玩電腦或手機遊戲,愛玩「Roblox」、「蛋仔派對」、「傳說對決」、「絕地求生」、「決勝時刻」等遊戲,但部分屬於輔導級,12歲以上才能玩,部分國小生未遵守遊戲分級。女生則愛看Youtube或短影音、聽音樂為主。
另也透過調查,發現兒少在社群媒體使用上,國中生較國小生更依賴社群,3成8要花更久時間才能滿足,但3成2國中生長時間使用社群並感到身體不適,逾半數國中生會忍不住拿手機滑社群,每5人就有1人不用社群會感到煩躁、靜不下心,顯示網路社群沉迷對兒少的身心健康影響。
此外,兒少對運動的興趣逐漸減少,從國小的58.1%降至國中48.7%。但深入追問,運動能顯著提升兒少生活滿意度(達7.49分,滿分10分),有運動的兒少正向情緒顯著較高,負向情緒明顯較低。代表運動不僅能減少焦慮、壓力等負面情緒感受,並增加快樂與活力等正向情緒感受。
兒盟呼籲,家長應提供孩子們多元的實體互動體驗活動,讓孩子放下手機,走出數位世界。並可與孩子制定使用協議,明確規定時間、內容與場合,利用App追蹤並設定「無螢幕時段」,假日帶孩子參與戶外活動,如球類、游泳、跑步或舞蹈,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學校也應增加體育課時數或舉辦趣味運動比賽,讓運動成為兒少休閒的重要組成。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