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清明節思親傷痛難癒? 心理師提7建議:不要獨自承受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清明節即將來臨,這也是掃墓祭祖的時刻,面對摯愛、親人離世,難免會有思念、悲傷及不捨的情緒,台北同伴心理諮商所所長余佳容提供7建議,分別為允許自己悲傷、尋找情感支持、珍藏回憶、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找到自己的寄託、相信時間的力量,以及讓愛延續。
余佳容在臉書專頁「情緒覺察筆記 余佳容心理師 情感關係 禪繞課程 台北心理諮商 陪伴心理體系」指出,再多的準備,可能都無法讓你好好面對這樣悲痛的時刻,因此在清明節來臨前,提供怎麼處理面對親人離世時的傷痛建議。
●允許自己悲傷 接受情緒的波動
余佳容說,當摯愛離開,我們會經歷一連串複雜的情緒,包括震驚、憤怒、悲傷,甚至內疚。要提醒的是,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不需要強迫自己壓抑或忽略它們。哭泣不是軟弱,而是釋放情緒的一種方式。如果需要時間獨處,就給自己一些空間;如果你想找人傾訴,也請不要猶豫開口。
●尋找情感支持 不要獨自承受
失去親人後,孤獨的感覺會變得格外強烈。但余佳容希望當事人可以記住,你並不孤單。家人、朋友,甚至專業心理諮詢,都能成為你的情感支柱。
她建議,不妨試著與信任的人分享你的感受,或者參加支持團體,與有類似經歷的人交流,這能讓你感到被理解,並減輕內心的壓力。
●珍藏回憶 用愛填補遺憾
與其將逝去的親人視為一種缺失,不如珍惜他們留下的美好回憶。余佳容建議,可以翻閱舊照片、寫下過去的點滴,甚至可以擺出一個「回憶角落」,放上親人曾經喜愛的物品,讓思念化為心中的溫暖。這並不是執著於過去,而是用愛來填補內心的空缺。
●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 讓自己慢慢復原
悲傷容易讓人忽略自己的健康,但身心的穩定有助於走出哀痛。余佳容說,她知道「茶不思飯不想」是真的,但還是要試著保持良好的作息,吃營養均衡的食物,多做適量運動,例如散步、瑜伽或冥想,讓自己逐漸恢復活力。
此外,寫日記也是一種很好的療癒方式,能夠幫助釐清內心的情緒,讓你更快走出陰霾。
●找到自己的寄託 轉化痛苦為力量
有時候,我們需要找到新的方式來寄託情感。余佳容建議,可以試著學習一項新技能、參與志工活動,或是從事創作,無論是繪畫、寫作、音樂都很好。這些能幫助我們分散注意力,還能將悲傷轉化為正向的能量,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
●相信時間的力量 學會與悲傷共存
「時間能夠療癒一切」並不是一句空話。雖然失去的痛苦不會憑空消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悲傷會變得沒那麼鋒利,而我們也會學會與這份思念共存。當你開始能夠微笑回憶起那些美好的時光,而不是只感受到痛苦時,就代表你正在慢慢走出來。
●讓愛延續 以不同方式紀念親人
親人的愛並不會因為離世而消失,而是以另一種方式陪伴著我們。心理師建議,可以選擇捐款給他們生前關心的慈善機構,種下一棵樹,或是延續他們未完成的夢想。這些行動能讓他們的愛與精神在世界上繼續存在,也能帶給你內心的安慰。
要做到放下真的很難,有些人甚至可能要花一輩子,但那也沒關係,無論你的感受是什麼都可以,不要怪自己,也值得被理解與陪伴。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