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健康網》日本7旬婦食慾不振 恐因愛貓染病:恐危生命

2025/03/29 12:52

日本一名7旬婦人染上「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可能是因愛貓傳染。(圖取自freepik)

日本一名7旬婦人染上「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可能是因愛貓傳染。(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撸貓、與貓玩與吸貓(臉貼在貓身上,嗅聞貓的特別體味)很棒,但仍要注意貓的身體清潔,以免染上傳染病。日本南島原市一名7旬婦人近期發生食慾不振等症狀,就醫發現是「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SFTS);而感染來源很可能是她飼養的貓。

日本媒體《長崎電視台》報導,一名在南島原市的7旬女性,出現食慾不振等症狀。在3月19日被診斷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報導提到,這會引起發燒、腹瀉等症狀,並且白血球與血小板會減少,嚴重時將危及生命。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的傳染源為帶病毒的蜱蟲。然這個案例,有部分人認為可能是因接觸貓的唾液或糞便感染。南島原市府呼籲人們要避免與動物密切接觸,例如抱著貓睡覺,預防感染。

疾管署表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主要是經由帶有帶病毒之蜱蟲叮咬而感染到人類身上,但有病例報導,可透過直接接觸急性期、末期或死亡病患之血液或體液(脊髓液、氣管抽取液等)或呼吸道飛沫顆粒而導致感染。由於蜱蟲叮咬不會挑人,在流行地區或草叢、樹林等野外環境有可能會被帶病毒的蜱蟲叮咬感染;高風險族群為從事農作者及年老族群。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潛伏期約7至14天,患者發病後第一週多數有發燒、血小板及白血球減少等特徵,亦可能有噁心、嘔吐、腹瀉、頭痛、肌肉痛、淋巴腫大等症狀,並會有出血傾向;發病後第2週可能導致肝臟、腎臟等多重器官衰竭或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異常,第3週多數患者走向復原病程,少數重症患者則可能死亡,致死率約5到15%。

疾管署說明,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目前無特定的治療藥物,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如有發現蜱蟲叮咬並出現疑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的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蜱蟲叮咬史、流行疫情地區戶外活動史,或有無出入郊區、草叢等活動史。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