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沈富雄心肌梗塞》胸悶感覺要死掉! 醫教察覺先兆

2025/03/09 17:24

85歲前立委沈富雄自曝日前心肌梗塞,所幸及時就醫治療,裝支架後康復出院。(資料照)

85歲前立委沈富雄自曝日前心肌梗塞,所幸及時就醫治療,裝支架後康復出院。(資料照)

相關新聞

健康網》沈富雄曾突發心梗! 國健署:「這」症狀易輕忽

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85歲前立委沈富雄自曝日前心肌梗塞,在搭捷運時覺得異常胸悶,甚至「有一點要死的感覺」,在症狀持續10分鐘未改善後,立刻去急診,確診心肌梗塞,所幸及時治療,裝支架後康復出院。前美國芝加哥榮民醫院心臟加護病房主任謝安民提醒,心臟缺血的症狀雖然叫「心絞痛」,但實際上是沉重或壓力感,部位也未必在胸口,當不舒服頻率增加,伴隨冒冷汗或呼吸困難,恐是身體在警吿你重大事故即將發生!

沈富雄曾為腎臟科醫師,能掌握黃金治療時間,自我判斷立刻去急診,一般人面對心肌梗塞要如何察覺應對呢?謝安民曾在臉書專頁「謝醫師開講」上提出6點建議:

非老人專屬 年輕人也會動脈硬化

謝安民指出,雖說一般男性在40至45歳(女性55歲)以後心肌梗塞的機率開始增加,但血管的動脈硬化可以開始得很早。解剖越戰、韓戰戰死的年輕士兵和紐奧良槍擊、車禍的被害者,都發現10幾、20歳就已經有些人有顯著的動脈硬化和狹窄。每個成年人,尢其是有強烈的家族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都要和醫師合作評估自己得冠心病的風險有多高。

醫師指出,心臟缺血的症狀有沉重或壓力感,未必是在胸口或心臓部位,有時會在背部兩個肩胛骨之間、手肘或手臂,下巴和喉部也有可能;圖為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醫師指出,心臟缺血的症狀有沉重或壓力感,未必是在胸口或心臓部位,有時會在背部兩個肩胛骨之間、手肘或手臂,下巴和喉部也有可能;圖為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學習觀察症狀 搞懂身體警訊

謝安民表示,學習觀察自己身體的症狀和變化,要能聽懂身體對你發出的警告,也要儘可能清楚如實的描述你的症狀。是怎樣的不舒服?那裏(不一定只有一個地方)不舒服?有沒有一個模式,有什麼行為會引發、加重或改善不舒服?比如說爬樓梯就不舒服、停下就緩解。除主要的不舒服外,還有那些伴隨的症狀,如冒冷汗、呼吸困難及噁心、噁吐等。

他說,心臟缺血的症狀雖然叫「心絞痛」,但實際上往往是沉重或壓力感,而不是真正的痛。也不一定是在胸口或心臓部位,有時會在背部兩個肩胛骨之間、手肘或手臂,下巴和喉部也有可能。這些訊息可以幫助醫師作正確的診斷。

心梗先兆 注意症狀頻率、程度變化

謝安民提到,如果不舒服越來越常發生,如每週一次增為每天一次,越來越容易發生,如從爬二層樓梯才有症狀,變成爬不到一層就開始不舒服;或者本來是動才會有不舒服,現在靜止不動時也會不舒服。發生後停留越久,不舒服程度增強或有新的不舒服,如以往只有胸部不舒服,現在下頷或手肘也有感覺。以上的情況叫「不穩定心絞痛」,是因為冠狀動脈的病灶變得不穩定了,應快就醫。

醫師提醒,心肌梗塞病患中不少有大汗淋漓、呼吸困難的症狀,甚至會有胃痛、噁心、噁吐類似消化系統的症狀;圖為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醫師提醒,心肌梗塞病患中不少有大汗淋漓、呼吸困難的症狀,甚至會有胃痛、噁心、噁吐類似消化系統的症狀;圖為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冒冷汗呼吸困難 身體警鈴大作

「心肌梗塞病患中不少有大汗淋漓、呼吸困難的症狀。」謝安民解釋,流汗由交感神經支配,而交感神經是兩個自主神經系統中,負責應變緊急事故的那個,動員交感神經意味著身體知覺到顯著的壓力。

而大面積心肌缺血有可能導致肺充血或左心壓力驟増,會有呼吸困難或喘不過氣的感覺。如果不舒服伴隨著大量冷汗或呼吸困難。要趕快求醫,甚至叫救護車。

誤以為消化疾病 延遲治療

謝安民表示,心肌梗塞病患延遲就醫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誤以為症狀來自消化系統。有時兩者之間不易區分。不只心絞痛常會誤解為消化不良、胃痛。噁心、噁吐這類消化系統(包括肝膽)常見的不適,也會發生在心肌梗塞病人。不能因有些類似消化系統的症狀,就認定不是心臓的問題,要再仔細分辨。

運動從輕微開始 生氣時避免運動

謝安民說,有研究發現經常運動的人,比不運動的人,心肌梗塞和猝死的機率都要少。但是不論是經常或不運動的人,在運動時候心肌梗塞或猝死發生的風險都比靜止不動時高。經常運動的習慣有助維持心血管健康,但是如果你不是經常運動的人想開始運動,或已經一段日子不運動要再開始運動,都要小心,要從輕微運動開始,漸漸的增加運動量。而且在心情激動、生氣或焦慮時要避免激烈運動。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