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洗腎不必跑醫院!居家血液透析擬納健保 最快5月上路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台灣長期被冠上「洗腎王國」惡名,而腎友大多仰賴醫院或診所進行血液透析,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今(8日)透露,將推動「居家血液透析」納入健保,最快今年5月上路,為腎友提供更彈性的治療選擇。
石崇良今天出席台北醫學大學及北醫附醫聯合舉辦的「在宅醫療趨勢論壇」時指出,近日透析總額協商會議已通過納入居家血液透析,搭配遠距設備,給付點數預計與在醫院接受透析相同,3月底將提交共擬會討論,若審議順利,5月1日起即可實施,屆時醫院需提交申請與計劃,通過審核後,就可以將照護場域從醫院、洗腎中心轉至病人家中。
今(2025)年健保透析總額為473.75億元。石崇良表示,居家血液透析並非新增預算,也不涉及新增病人,而是提供原有透析患者多一個居家治療選擇;至於病人購買或租用血液透析設備的相關費用與細節,則待進一步研議。
「到洗腎中心做一次4小時的血液透析,耗電量足以讓特斯拉從台北開到高雄!」腎臟醫學會秘書長、萬芳醫院副院長許永和指出,台灣醫療資源密集,雖可選擇居家「腹膜透析」,但僅7至8%患者採用,超過9成仍依賴醫院或診所的血液透析。不過,隨著智慧醫療發展,居家透析的安全性與可行性大幅提升。
傳統血液透析受醫院排程限制,每週最多3次、每次4小時,對生活影響不小。許永和表示,居家透析更具彈性,每次洗腎可延長至6至8小時,或每日2至3小時,研究也顯示,這種方式更有利於腎功能維持。
許永和補充,相較於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執行較為複雜,因此醫護團隊會先到病人家中勘查環境,指導操作流程,後續再透過視訊提供協助。目前國內已有50%血液透析院所完成資訊化基礎設施建置,北醫體系更進一步發展智慧醫療,能即時監測病人數據,異常時發出警示,甚至透過AI預測低血壓風險,必要時提醒病人調整治療或及時前往急診,提高居家透析的安全性。
許永和說,血液透析技術已發展40、50年,真正的挑戰在於醫療體系觀念的轉變,居家透析能減少病患往返醫院的不便,還能提升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不過居家血液透析仍有設備成本問題,較適合病況穩定且經濟狀況允許的病人。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