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不懂如何拒絕?心理師:破除「如果我拒絕」障礙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懂得如何「拒絕」嗎?有些人不大喜歡下班後聚餐,卻又難抵擋同事盛情邀約,甚至憂心婉拒會造成不利影響。諮商心理師林之珮建議,在心裡面重新定義正確地「拒絕」,提供多項具體建議,「逐漸破除『如果我拒絕』背後的魔咒。」
諮商心理師林之珮在粉專「象家園心理諮商所」分享一個案例,「我和同事相處蠻好的,工作時聊得很開心,可是當他們邀約下班聚餐,我就開始焦慮了。其實我不想去,可是又怕老是拒絕會讓人錯愕,感覺會破壞關係。如果說『不去』,會不會讓人覺得我變了?但如果勉強自己去,又會讓自己不開心。這樣的拉扯讓我壓力很大,甚至有時候會想乾脆徹底消失,眼不見為淨……但又覺得這樣也太荒謬了。只是偶爾的邀約,為什麼我會這麼害怕拒絕呢?」
林之珮聽到當事人說「我覺得拒絕好像自己做了什麼壞事!」回問:「你覺得,拒絕別人讓對方難過,就等於你做了壞事嗎?」他愣了一下:「對啊,好像是這樣……而且更糟的是,我以前對他好的那些事,好像都會被一筆勾銷,甚至變成假的。我甚至覺得拒絕會帶來某種報應。」
這種感受,其實很多人都有。那麼,究竟是什麼,讓拒絕變得這麼可怕呢?林之珮認為,這與情感記憶系統與成長文化有關:
●人對於「失去」的感受比「獲得」更強烈。
即使對方過去對我們很好,只要某一次拒絕我們,與過去的態度不一樣,我們就會感到意外、驚訝,甚至掉進負面情緒,彷彿失去了對方。
●受傷的記憶比快樂的記憶更深刻。
我們的身體有趨樂避苦的本能,受傷時,大腦會啟動「戰逃反應」,讓這次被拒絕的經驗深深刻在記憶裡,以防未來再次受傷。
●信念:「拒絕別人,會被報復?」
在亞洲文化裡,我們從小被教導要「與人為善」,避免讓別人難堪。耳濡目染之下,可能內化了「現在拒絕別人,以後別人也不會幫你,甚至會記仇」的想法,自然對拒絕產生恐懼。
●父母習慣「維持和諧」,但不擅長修復關係。
許多父母親戚那一輩,重視表面和諧,但當關係出現裂痕時,往往選擇避而不談,甚至從此不聯絡,很少示範如何修補關係。所以,當我們長大後面對關係中的小傷與衝突,常常只能自己摸索。
林之珮建議大家,要在心裡面重新認知:你會長久珍惜的關係,需要能容許彼此的需求。拒絕的另一面,是把自己的需求和對方的需求放在一起,考量和協商。
接著,林之珮提醒,焦慮和不舒適是短暫的,練習安撫、與之共處。當我們被拒絕,真的會立刻與對方翻臉、一筆勾銷所有的美好嗎?通常不會,我們可能會失望、生氣一陣子,但如果對方仍然願意如常互動,關係是可以延續的。換句話說,不論你是拒絕別人,還是被拒絕的一方,真正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回到這段關係裡?」長久的關係,靠的不是努力維持好的感覺,而是靠「互相理解」,讓彼此有更自在的空間。
林之珮總結,下次當你害怕拒絕時,試試看:先安撫自己的焦慮,表達需求,讓對方理解你的考量,然後,給彼此一點時間消化情緒,逐漸破除「如果我拒絕」背後的魔咒。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