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族」小心頸椎間盤突出 醫示警:亂伸展恐不適
〔記者黃良傑/高雄報導〕高雄53歲電子工程師江先生長時間窩在電腦椅、趴在桌前打電腦,5年前開始感到肩膀痠痛間歇性蔓延到手,自覺還年輕未積極治療,左側肩膀到手臂不斷抽痛,嚴重影響睡眠,最後變成整日痠麻痛、肩頸臂僵硬求助醫師,經檢查頸椎第4、5、6節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接受「活動式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住院3天即返家,回診評估不需復健治療。
另一名美甲兼霧眉師張小姐(41歲),育有一雙子女,職業性的長期貓背低頭工作,3、4年來頸肩臂痠麻痛、僵硬無力,連帶手掌、手指靈活度也受影響,嘗試貼布、藥膏、口服止痛藥、按摩、復健等緩解,都未見好轉,效果也愈來愈差,也求助高雄阮綜合醫院。
神經外科鄭傑陽醫師指出,考慮到張小姐還很年輕,若以傳統支架做頸椎融合手術,頸椎活動度恐受限、彈性低,時間久了也會造成鄰近節退化,也施以「活動式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術後已恢復正常生活工作,此手術為自費醫療,但非所有頸椎疾病都適合此手術治療,仍須由專科醫師審慎評估後決定。
他提醒頸椎退化問題一般出現在50歲左右,臨床上常見職業需長期動用頸部到手臂力量,如裁縫師、豬肉攤商,還有長期縮在狹小空間,需要左顧右盼卻又無法伸展的聯結車、砂石車駕駛,以及長時間維持同一種姿勢工作的白領工作者,如會計、工程師、建築師,常因密集趕工熬夜,頸椎過長時間固定單一角度,導致軟骨退化發病。
鄭傑陽醫師建議要避免罹患頸椎間盤突出,先改掉「低頭族」姿勢,可每隔一個鐘頭起身,將雙手向側邊彎曲呈現W字,同時頸部緩緩向後進行伸展,但需注意若已患頸椎間盤突出者,不要執意強化頸部肌肉,因單手抱頭讓頸部向側邊彎曲伸展,容易使頸椎間盤突出惡化,也無益於緩解症狀。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