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保財務危機 專家提3大改革:首先調高費率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台灣全民健康保險將在今年3月迎來30週年,面對醫療需求變化與財務危機,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提出3大改革方向,認為應透過適度調高保費、優化支付制度、加速新療法納保,讓健保永續。
洪子仁指出,台灣是全球少數提供「低財務門檻、高可近性」醫療的國家,民眾可自由選擇醫療機構,分級轉診制度因強度不足,轉診率長期低於10%。2002年實施的總額支付制度雖控制了醫療費用成長,卻也壓縮健保支出成長率,隨著人口老化、醫療需求上升,資源供需失衡,健保總額成長率長期低於3.4%,醫院經營壓力加劇,疫情更讓醫護人力流失、病床縮減、急診壅塞等問題加劇。
洪子仁說,由於健保總額有限,讓新藥與新科技納保速度放緩,癌症與重大疾病患者治療選擇因此受限,導致台灣自費醫療比例已超過36%,影響弱勢族群,醫療資源分配恐走向「有錢看得更好,沒錢只能接受基本治療」。儘管全民健保便利,台灣全球健康指標排名僅第35名,落後日本、新加坡、韓國。他認為,健保財務與資源分配問題,影響台灣的健康競爭力,改革刻不容緩。
洪子仁表示,全民健保30年來解決了「因病而窮,因窮而病」問題,但要永續發展,必須回歸「自助互助、風險分擔」精神,當務之急是提升財務韌性,改善現行制度的缺陷。他建議,首先應適度調高健保費率,以提升財務穩定性並確保資源分配合理;針對資本利得(如股利、房地產交易)應提高補充保費與上限,讓高財富者承擔更多責任,同時適度降低勞力所得者的負擔,以維持公平性。
其次應改善健保支付制度,提升醫護待遇。洪子仁說,醫院經營壓力大,導致人力流失、醫療品質下降,政府應調高住院與急重症項目支付標準,提升醫護職業吸引力。最後,應加速新藥與新科技納保,預算受限導致創新療法納入緩慢,影響病患存活率,政府應為癌症、罕病等設專款專用機制,減輕病患負擔。
洪子仁說,關鍵時刻應「莫忘初衷」,回歸30年前全民健保成立的精神,透過集體努力,讓台灣的醫療體系不僅「看得見、看得起」,更能「看得好」,讓台灣的醫療制度真正邁向永續發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