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雨水時節「風寒濕」當道 中醫推日喝茶飲晚泡腳
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今(18)日是節氣雨水,下雨頻率增、溫差變化大,扶原中醫診所總院長郭大維提醒,雨水時節「風、寒、濕」當道,夾雜著冬天的寒氣和春天的濕氣,容易受濕邪入侵,養生守則首重脾胃,可均衡食用味甘性平稍溫的食物、茶飲來健脾利濕,晚餐後則可泡腳,通經活絡舒緩關節痠痛,還能助眠。
雨水首重保暖 洋蔥式穿衣
中醫師郭大維在臉書專頁「扶原中醫診所」發文指出,雨水節氣之後天氣變化大,人體的溫度調節功能跟不上外在天氣變化,感冒很容易趁虛而入。養生首要就是做好保暖,可以採「洋蔥式穿法」,「風從頸後入」,頭頸後背跟腹部是上半身保暖重點,因身體背部跟腹部分別有統攝全身陽氣跟陰氣的「督脈和任脈」,背部督脈兩旁又有護衛身體的「膀胱經」,做好防護,預防感冒也讓腸胃消化不受寒濕影響。
養護脾胃 飲食保健之鑰
郭大維說,雨水節氣寒濕之邪較易困遏脾胃,濕邪的特性是黏膩重濁,難以祛除,所以養護脾胃是雨水的飲食保健之鑰,可均衡食用味甘性平稍溫的食物來健脾利濕,如山藥、薏仁。他也分享以下食譜:
蓮藕山藥排骨湯
材料:蓮藕、山藥各500克,芡實、炒薏苡仁各30克,赤小豆100克,豬排骨500克。
輔料:白酒、精鹽等。
做法:
1.先將豬排骨,洗淨,斬塊,放進沸水中稍焯,撈出用冷水沖洗乾淨血沫。
2.蓮藕、山藥分別去皮,洗淨,滾刀切厚塊。
3.連同洗淨其他食材一齊置於砂鍋內,加入清水3000毫升、白酒少許,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熬2小時。
功效:健脾祛濕、養陰生津。
健脾祛濕茶
材料:黨參20g,炒白术20g,白茯苓20g,製陳皮15g,紅棗5粒。
將上述材料,洗淨後,用熱水悶泡約10分鐘或滾水煮,以養生茶飲替代手搖杯飲料。
功效:健脾祛濕,理氣養血。
山藥白木耳紅豆湯
食材:山藥100克、紅豆50克、白木耳50公克、小米適量;
做法:將紅豆和小米、山藥、白木耳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一起煮粥即可。
功效:山藥有健脾的功效,紅豆則可以利水、白木耳滋陰生津三者搭配則可以起到健脾利水、養陰生津的功效,非常適合雨水時節養生食用。若是腸胃較虛寒或是孕婦等特殊狀況者,飲食建議先詢問過中醫師。
動能生陽 汗能排濕
除了飲食調整,郭大維表示,「動能生陽,汗能排濕」,此時天氣變化不定,易引起情緒波動,像是精神鬱悶、疲累提不起勁、睡覺時思慮不斷。因雨水節氣早晚體感仍較寒涼,尤其是平時沒有運動習慣者,不宜做過於激烈運動,可選擇較溫和放鬆的運動,散步、伸展操、八段錦、太極拳等都可讓全身活絡起來,也能讓心情較開展悅定,很適合忙碌而浮躁的現代人。
白天喝茶飲 晚上常泡腳
郭大維建議,若有晚上腳冷的困擾,晚餐後可用大約到小腿高度的桶子,以溫熱水(約40~45度,不宜太燙),泡雙腳約15~20分鐘,對平素下肢易冰冷、筋骨關節變天易痠痛者能起到溫通散寒,通經活絡功用,腳暖了身體也就暖了,也能幫助睡眠。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