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每10名成年人就有1人大便失禁 醫列3類型給解方
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根據2024年肝膽腸胃期刊研究統計指出,成年人中每10位就有一位有大便失禁的問題,高齡族群甚至每4人就有1人會大便失禁!醫師陳威佑指出,大便失禁常見曾生育婦女、失智症、痔瘡患者,如果是骨盆底肌受損,建議每日進行凱格爾運動;神經支配括約肌能力下降,可透過薦神經調節技術治療;痔瘡導致,則必須交由專業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處置。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在臉書專頁「大腸直腸外科 陳威佑醫師」發文指出,想要正常排便並不容易,受到嚴格的大腦神經、骨盆底肌肉與肛門痔瘡組織的調控,方能讓大腸直腸內的糞便或是糞水限制在其中,而大便失禁往往是這三者協同工作不良所導致的結果。
也因此,醫師在診斷大便失禁的時候,往往要從上述的3個問題進行調查,看是否有肛門肌肉的損傷、肛門周邊組織的過多或缺損以及神經系統支配的問題。以下整理臨床上常見的幾種大便失禁族群以及成因:
3大常見族群 痔瘡、失智上榜
●生過小孩的婦女:陰道分娩時的產道撕裂、會造成骨盆底肌的破壞,當骨盆底肌無法提供腸道足夠的支撐,就會造成排便失控。
●罹患失智症的長者:隨著年齡的增長,神經系統退化,肛門周圍的肌肉逐漸衰弱,神經反應減慢,也使得控便能力下降,導致大便失禁。
●痔瘡患者:正常的人都有痔瘡組織,而痔瘡組織能有效填塞肛門周邊縫隙,不讓「糞水流出」,當痔瘡組織過多或過少,會導致肛門關不緊,進而有滲便的問題。
3招治療 凱格爾運動每天做
陳威佑表示,不難發現,大便失禁成因相當多樣化,不論是括約肌肌肉損傷、神經功能受損、還是痔瘡問題,都可能導致失禁,因此,進行詳細的檢查以找出具體病因,是有效控制失禁的關鍵,他分享不同原因造成的大便失禁,可以透過哪些方式改善:
●骨盆底肌受損:每日進行凱格爾運動,有助於強化支撐腸道和膀胱的骨盆肌肉,提升排便控制能力。改善肌肉受損導致的排便失禁。
●神經支配括約肌能力下降:如果排便失禁是由於神經受損引起的,可以考慮透過電刺激薦神經療法來恢對肌肉的控制。而薦神經調節是一種新型技術,通過對神經的電刺激來促進肌肉的功能,幫助患者恢復排便的控制能力。
●痔瘡問題:痔瘡過多過少接會導致大便失禁,這時候須交由專業的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進行評估,因為痔瘡組織切除得太多或太少,皆會導致大便失禁問題持續為能改善。
及早就醫 別羞於啟齒
陳威佑呼籲,別輕忽大便失禁,大便失禁不只會造成生理上不便,心理上更被證實會增加近4倍得到憂鬱症的風險,而多數的患者的大便失禁問題又不單純,臨床上甚至會看到2到3種問題同時發生,因此若發現自身或身邊親友出現頻繁失禁,或影響生活品質的情形,建議盡早求診。與醫師詳細討論症狀並安排大腸鏡治療,不要因為羞於啟齒而耽誤治療。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