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急診等很久?醫解謎:不照順序 是按「分級」來看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有部分的人遇過在急診等待很久卻沒有第一時間處置的經驗,急診為什麼會等這麼久呢?其實這當中有一些誤解和錯誤期待。急診醫學科醫師田知學表示,急診不是「先來先看」,而是「危急優先」。檢傷分級為5級,其中第4和5級的等待時間,可能會到1-2小時;若危害到生命或肢體,則被分類為1和2級,但第1級是需要立刻急救的,萬萬不可耽誤。
田知學在臉書專頁「布農Doc 田知學」發文說明,到急診後的第一步不是看醫師,而是量血壓、體溫等生命徵象,並進行分級檢傷。這個「分級」決定就診順序,而非單純以「掛號順序」來決定誰先被看診。
急診檢傷分5級
第1級:須立刻復甦急救。病況危急,生命或肢體須立即處置。
第2級:可能要等10分鐘,病情危急。潛在性危及生命、肢體,及器官功能狀況,需快速控制與處置。
第3級:可能要等30分鐘,病情緊急。病況可能持續惡化,需要急診處置,病人可能伴隨明顯不適的症狀,影響日常活動。
第4級:可能要等60分鐘,病情為次緊急。狀況可能是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或某些疾病之合併症相關,需要在1-2小時處理,以求恢復,避免惡化。
第5級:可能要等120分鐘,病情為非緊急。病況需做一些鑑別性的診斷,或轉介門診,以避免後續之惡化。
為什麼總是超過2小時?
●醫師看診後,若需要進一步的檢查或治療,就要跟其他類似等級的病人一起等待。
●檢查與治療需要時間,像是檢驗報告通常要等30分鐘到2小時才會出來。
●如果需要住院,但病房沒有空床,病人就只能在急診繼續等,甚至可能長達數天。
●急診醫師是同時處理無數個病人,而不是像門診醫師一樣,一個一個看完才結束。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