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撞到頭得完全休息? 新觀點:正視腦震盪的其他問題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運動場上或日常生活中,「腦震盪」並不罕見,過去可能聽到「撞到頭就要長期完全休息」,但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分享《新英格蘭醫學期刊》臨床教案整理,要正視它可能帶來的暈眩、頭痛、情緒與睡眠混亂等問題,並且「及早、分階段」安排運動與生活作息,才能真正促進康復。
王介立在臉書專頁「王介立醫師」發文表示,以前認為腦震盪後要完全停止身體與腦力活動,直到症狀消失才慢慢回到日常。但研究發現,過度的「關起門來」反而可能拖慢復原。現今的建議是,先給自己一兩天的相對休息,之後在醫療專業的指導下,逐步增加輕度到中度的身體活動,例如慢走、在家從事簡單家務等,有助於改善頭痛、暈眩與心情焦慮。
5P評分 別忽視頸椎問題
王介立提到,若腦震盪導致的症狀持續很久,不一定只因「腦震盪本身」。文獻中提出「5P」分數,考量年齡、性別、過去腦震盪經驗、偏頭痛史等因素,來預測症狀是否可能拖超過4週。如果風險高,醫師就能提早安排進一步治療或轉介。
王介立指出,腦震盪時常常連帶出現頸椎扭傷、頸因性頭痛或肌肉緊繃。若只專注處理「頭」而忽略「頸」,很可能導致腦震盪症狀反覆不去。所以同時接受頸椎評估、復健或物理治療,是加速康復的關鍵步驟。
早點回到生活步調 漸進式回歸運動
王介立說,青少年腦震盪康復過程中,如何安全重返學校是家長與師長最關心的議題。研究顯示,若能在症狀可忍受的範圍內,早些回到課堂或進行適度的課業,其實更有助於病人恢復;長期離校反而可能加重情緒與學習壓力。
王介立表示,新觀點還提到,不管是足球、籃球或其他運動,都建議分階段恢復:從日常走動、有氧運動,慢慢增強到非接觸性訓練,再到正式合流團隊,最後才是重返比賽。過程中,如果任何一階段出現症狀明顯加劇,就要退回前一步調整,以確保安全。
王介立提醒,腦震盪雖然稱為「輕度創傷性腦傷」,但照護並非單純「休息就好」。正確的策略是:以症狀與身體信號為導向,輕度休息之後,逐步恢復日常社交和身體活動,同時注意頸椎、睡眠、情緒與認知狀態。不僅能縮短康復時間,也避免長期反覆困擾。若你或身邊有人疑似腦震盪,儘早諮詢合適的專業醫療意見,才能安心又穩健地走向全面恢復。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