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類紀實影集「上醫」描述5生命課題 1/12開播!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健康度過每一天是每個人共通的願望,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命課題要面對。國衛院與攝影團隊合作,拍攝類紀實影集「上醫」,以群像劇手法,描述醫師黃光和(魯文學飾)等5個角色的生命課題,其中黃光和更以台大前校長楊泮池、國衛院長司徒惠康為原型,闡釋「醫者自醫」所面臨困境與心路歷程。
「上醫」製作人袁瑗指出,「上醫」以群像劇的方式描述老教授黃光和、偏鄉醫師劉宇蓁、研究員郝建安與其妻子、音樂家涂夢竫、記者安慕希等5位角色的日常與生命故事,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課題,但整部劇集又以AI與IOT介入生醫領域為核心主軸,將生澀的科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融入劇情中。
袁瑗說,「黃帝內經」中提到,「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楊泮池曾經在一次演講以其中「上醫」的觀念解釋全人健康,從高科技回到人本的思考,她也因此深受啟發,而司徒惠康溫文爾雅的學者形象與風度,也讓她對於「黃光和」這個角色的想像更為具體。
此外,袁瑗提到,黃光和原本是一位高大上的醫師,卻罹患了阿茲海默症,「上醫」的劇情中也描述了黃光和從出現疾病前兆、確診到面對的過程,以及過程中經歷的恐懼、憤慨,最後選擇接受並傳承經驗的課題。
另一位角色涂孟靖則在演奏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手指不受控制,經基因檢驗後,發現漸凍症帶因,陷入擔憂與恐懼,也因為擔心遺傳問題,糾結是否要終止懷孕,在音樂治療師的協助下思考母性的課題,確定自己不論好壞,都會真心迎接孩子的到來,最終發現只是虛驚一場、順利生下健康的寶寶。
袁瑗說,返璞歸真、崇尚自然的人本思想與高科技並不衝突,「上醫」希望呈現自身人性的同時,也融入健康、科技、預防的觀念,過程中經歷了一段摸索期,演員與劇組都在探索如合表現偏鄉、城市的醫療與醫病關係,更一度拋棄費時8月寫成的劇本,全部砍掉重練,最終才拍成「上醫」。
司徒惠康則指出,國衛院的目標是增進國人健康福祉,也希望能夠將象牙塔內的研究成果推廣、落地,增進民眾對於疾病預防的觀念,並配合基因科技、流行病學、數據分析能力,提出更好的健康防治策略。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