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營養標示怎麼看? 營養師教「6重點」看懂包裝秘密
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購買食品時,您有注意過包裝上的營養標示表嗎?營養師張益堯表示,認識營養標示可了解食物成分,從標示中可得到許多資訊,如本包裝包含幾份,可進一步計算熱量;再者,也可知道成分越多排在越前面、果汁百分比、成分中的化學名詞、保存期限,並透過醣類、蛋白質、脂肪之比例,計算營養價值,最好選擇3者平衡者,安心吃更健康。
張益堯在臉書專頁分享,食品包裝、設計與標示琳瑯滿目且吸睛誘人,但若沒看清楚成分與營養標示,你以為的跟你吃到的可能不一樣,像是黑巧克力一點都不黑、原味豆漿原來有加糖、鵝肝醬中的豬肝比鵝肝多、一份不等於一整包!因此整理營養標示6大重點:
●看清楚本包裝包含幾份:1份不等於整包熱量!營養標示上通常會有2欄,1欄是每100克的營養成分,另1欄是「每份」,而這個每份是由廠商自由定義,可以是10克、20克、50克。所以要看清楚「本包裝包含幾份」,才是整包的熱量、營養。舉例來說,1大包洋芋片可能標示每份20克含有100大卡,但本包裝包含5份,那麼吃完1包,就有500多大卡。
●成分越多排在越前面:品名上的字眼不一定是主要成分,看成分才能更清楚你吃到的是什麼。依照台灣食品標示法,標示的順序為「成分越多越前面,依序遞減。」有些標榜黑巧克力會讓民眾誤以為是沒加糖的純可可,但看到成分中第1名卻是砂糖,這是因為巧克力商品中只要含有30%以上的可可,就有資格稱為黑巧克力;不只如此,也可從營養標示表中發現,鵝肝醬中,豬肝比鵝肝多;松露巧克力其實沒有松露等。
●果汁百分比的標示:你喝的果汁不一定都是水果!很多人會喝蔬果汁來補充飲食中沒吃到的蔬果,下次請記得務必先查看包裝正面,通常在偏下方處,一定有個「果汁含量標示%」,市面上很多只有10%、15%的果汁,這也意味著,其餘的可能都是糖水。
●成分中的化學名詞:如果發現成分中有很多化學名詞,可能是幫助抗氧化(防腐)、著色(色素)、調味(甜味劑),雖然應該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劑,但建議選擇越天然、越單純的食品越好。
●3大營養素的平衡:3大營養素為醣類、蛋白質、脂肪,都是人體需要的營養素。不過,精製糖也包含在醣類食物中,食用過多易造成身體健康負擔,所以選擇點心或零食時,一定要看醣類的比例作為營養價值的判斷。例如:無糖豆漿幾乎沒有糖,都是蛋白質與少少的脂肪,而原味豆漿(有加糖)的糖就比蛋白質還要高。
●保存期限:食物一定要在保存期限前吃完最安全。若發現有不正常的沉澱、異物、變質,就算還沒過期,也不要用自己的健康做實驗。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