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陳菊中風》凝血基因若異常 醫:術前準備防併發症

2024/12/31 20:02

監察院長陳菊傳出因腎臟有腫瘤而住院,在術後又發生腦中風。(資料照)

監察院長陳菊傳出因腎臟有腫瘤而住院,在術後又發生腦中風。(資料照)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現年74歲的監察院長陳菊驚傳在手術後發生腦中風,需要住院治療的狀況。陳菊近期在高雄醫學大學中和紀念醫院做健檢的時候,發現右側腎臟有約3.5公分腫瘤,切除後在住院期間傳出腦中風。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粉專「基因醫師張家銘」從基因醫師的角度談到,部分病患在術後發生血栓,與基因有很大的關係。若能提早知道基因,可以在術前有所準備,包含接受抗凝治療等,以避免併發症。

張家銘強調:「為什麼了解自己是否有凝血基因異常很重要?」張家銘表示,手術對於很多病患來說,是解決健康問題的重要步驟,「但您可能沒想到,有些人術後發生血栓的風險,其實跟他們的基因有很大的關係。」

張家銘表示,基因醫師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案例:患者在手術過程非常順利,但術後卻因為血栓問題出現嚴重併發症,甚至威脅到生命安全。而這一切,如果能提前知道自己是否有凝血基因異常,通常可以透過術前準備來有效避免。

張家銘表示,有些人的體質天生比較特別,他們的凝血系統因為基因變異,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過度工作」,導致術後血栓風險大幅增加。這其中,最常見的就是 Protein C、Protein S 和 Factor V Leiden (F5 基因)的變異。為了讓手術更加安全,我們建議需要接受手術的病人,特別是有家族血栓病史的人,在術前進行基因檢測,了解自己是否攜帶這些高風險基因,並提前採取預防措施。

Protein C 和 Protein S:抗凝血的重要守護者

張家銘表示,Protein C 和 Protein S 是我們身體抗凝血系統的核心成員,負責幫助抑制凝血的過度進行,確保血液能夠正常流動。如果這兩種蛋白的相關基因(PROC 基因和PROS1 基因)發生變異,可能導致這些抗凝血蛋白的功能不足,結果就是凝血的「剎車系統」失靈,血液容易在血管內部形成血栓。

這些基因變異雖然並不罕見,但往往在無症狀時被忽略。患者可能在經歷手術或長期臥床時,因為血流變慢、凝血機制被觸發,才第一次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問題。而這些血栓如果發生在深部靜脈,可能進一步導致肺栓塞,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

Factor V Leiden(F5 基因):最常見的凝血基因變異之一

張家銘表示,如果說 Protein C 和 Protein S 是身體的抗凝血系統,那麼 Factor V 就是凝血系統的重要「司令官」。當 F5 基因發生 Factor V Leiden 變異時,這個「司令官」會變得對抗凝血蛋白 C 的調控無感,也就是說,正常的抗凝機制會被大大削弱,導致血液過度凝結。

Factor V Leiden 是全球範圍內最常見的凝血基因變異之一,在歐美人群中的比例特別高,亞洲人雖然較少,但仍有部分人可能攜帶這種基因。攜帶此基因變異的人,在手術後、懷孕或服用避孕藥時,血栓風險會顯著增加。如果能提前檢測,這些患者可以在術前接受抗凝治療,術後則加強監控,避免發生不可逆的併發症。

手術後血栓的背後:基因是關鍵因素之一

張家銘表示,實務經驗發現,很多術後血栓的患者並不是因為手術過程有問題,而是因為術後身體進入了一種高凝狀態。「手術期間為了止血,凝血系統會被激活,加上術後活動量減少,血流變慢,這些都讓血栓的風險大大增加。」

如果患者本身攜帶 Protein C、Protein S 或 Factor V Leiden 的基因變異,風險會進一步升高。這些基因異常的人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在手術這種特殊情況下,隱藏的基因風險往往會被觸發。因此,術前了解這些基因是否存在,對於制定術後防栓計畫至關重要。

術前基因檢測:保證手術安全的最佳策略

張家銘表示,基因醫師常說:「基因檢測不僅是為了診斷疾病,更是為了預防風險。」手術是一個挑戰免疫系統和血液循環的過程,術後血栓是一種我們可以提前預防的併發症。

如果您或家人需要接受手術,特別是有以下情況的人,術前基因檢測更是不可或缺:

有家族血栓病史或曾經年輕時不明原因血栓。

曾經因避孕藥或懷孕出現血栓問題。

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其他慢性病。

透過基因檢測,我們可以提前篩查出 Protein C、Protein S 和 Factor V Leiden 基因的問題,並採取措施降低術後血栓風險,例如使用抗凝治療、縮短臥床時間或加強術後監測。這些看似簡單的調整,能夠有效避免術後併發症,甚至拯救生命。

了解基因 守護健康

每個人的基因決定了我們的身體差異,而這些差異也決定了我們在手術或特殊情況下的風險。了解自己的基因,是邁向健康的重要一步。如果您需要接受手術,請務必考慮基因檢測,這不僅是為了讓醫療團隊更有準備,也是為了給自己多一份保障。最後張家銘提醒,「基因不是命運,而是可以被科學管理的重要資訊。」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