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提升急性後期整合照護彈性 健保署揭3大討論重點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為協助急性重症患者陷入失能困境,健保署持續推動「急性後期整合照護(PAC)計畫」。健保署長石崇良說,高齡化社會下,有PAC需求的族群可能增加,而長者所需要的恢復時間比年輕族群更長,健保署將就適應症擴大、服務持續時間、後續資源轉銜等3面向進行討論,盼提高照護措施彈性。
健保署2014年起分階段實施PAC計畫,第一階段開放腦中風患者,2015年起納入燒燙傷,2017年起則再擴大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心臟衰竭、衰弱高齡病患等,可適用急性後期照護。
石崇良說明,急性重症期過後,為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避免落入失能,可能需要復健資源介入,在高齡化社會下,這樣的情況可能會越來越多,即使只是敗血症等,也可能造成長者的功能快速下降,雖不在現行適用對象範圍內,但也需要時間進行復健。
石崇良說,健保署明年上半年將針對PAC適用範圍、持續時間、後續轉銜等3面向進行討論,希望增加相關適應症,比如敗血症等,有些本身就有多重慢性病或體弱問題的族群,即使感染控制好了,但還是需要復健,也希望依據不同病情、個人情況等進行調整。
石崇良說,目前PAC以1個月為原則,實際延長時間還有待討論,論日給付的做法也會重新修訂,不排除改為包裹式給付作法,而患者在PAC過後,若能在社區自主生活是最理想情況,但若有居家醫療、社區日照、長照機構等需求,則需要轉銜資源協助。
對於相關討論規劃,石崇良說,2025年上半年將會針對前述3方向,跨部門合作進行檢討與修正評估,明年下半年可能先進行小規模試辦,並於下半年籌編2026年總額時,將新的模式納入其中,待相關方案確認後再擴大實施。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