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幹細胞技術治療兒童心臟衰竭 有望「扭轉生命」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福斯新聞(Fox News)報導,澳洲墨爾本梅鐸兒童研究所(MCRI)正開創一項突破性研究,利用幹細胞技術治療兒童心臟衰竭。這項研究已在動物實驗中取得初步成效,若人體臨床試驗成功,可望為全球數十萬心臟衰竭病童,帶來重獲新生的契機。
血液蘊含生命的奧秘,而澳洲墨爾本梅鐸兒童研究所(MCRI)心臟再生與疾病實驗室團隊負責人瓦特博士(Dr. Kevin Watt)正率領團隊,深入探索這個奧秘。他們師法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博士(Dr. Shinya Yamanaka)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技術,並將其應用於兒童心臟衰竭治療。
該團隊利用小分子將血液中的幹細胞轉化為心肌細胞,並在實驗室中培育出「微型心臟類器官(heart organoids)」,未來可望透過注射方式,將其導入病童衰竭的心臟,協助其恢復功能。這項研究在MCRI的資助下進展迅速,除了在小鼠、豬、綿羊等動物實驗中取得初步成效外,更即將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
瓦特博士在接受福斯新聞訪問時指出,未來將把大片的心臟組織移植到患者的衰竭心臟。這項技術目標在於治療先天性心臟衰竭,以及兒童癌症化療所引起的心臟損傷。據統計,全球有超過50萬名兒童罹患嚴重的心臟衰竭,亟需心臟移植;而部分化療藥物(如蒽環類藥物)更可能引發心臟衰竭,機率高達15%。
全球醫界長期致力於解決心臟衰竭的難題,儘管在控制病程方面已有長足進展,但仍缺乏精準、針對性的治療方式。有鑑於此,瓦特博士的團隊採用iPSC技術,先將心臟衰竭病童的血液或皮膚細胞,轉化成具備高度再生能力的幹細胞,再誘導其分化成心肌細胞,甚至製成「工程心臟組織(engineered heart tissues)」。未來,這些工程心臟組織可望透過手術移植至病童心臟,協助其恢復正常功能。
該團隊針對血液中的「周邊血液單核球細胞(PBMCs)」進行「時間倒轉」,讓細胞回到尚未分化的初始狀態,再將其「時間推進」,使其分化成健康的心肌細胞,或用於矯正基因突變或其他異常。
除了將血液幹細胞轉化為心肌細胞的臨床應用,MCRI團隊更同步利用這些幹細胞,積極開發治療心臟衰竭的新藥。他們率先開發出將幹細胞轉化為微型心臟組織的技術,透過模擬「培養皿中的疾病」(disease-in-a-dish)模型,找出新藥標靶,加速藥物開發。
這種個人化醫療方式所費不貲,但醫療效果顯著,預計數年內便可實際應用於治療兒童心臟衰竭。此研究仰賴各界慈善捐款,而MCRI也擅於募集研究資源,為研究進展挹注動能。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