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起床下背痛以為是睡姿害的 一查竟是僵直性脊椎炎
〔記者吳俊鋒/台南報導〕55歲的黃姓男子年輕時就有下背痛的問題,尤其早上剛起床時最為嚴重,往往直到午後才緩解,原以為與睡姿變化有關,四處求醫後,才被診斷出是僵直性脊椎炎。
黃男因疼痛擴散到全身,頸、髖部及雙側肩膀等,而至奇美醫學中心求診,透過X光檢查發現,黃男的雙側薦腸骨關節完全融合,頸椎下段到腰椎也有脊椎黏合情況,但因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因而改以其他免疫調節藥物,並搭配運動、復健治療與生活型態改變,症狀逐步緩解。
奇美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昭宇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1種主要影響脊椎與骨盆關節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在台灣盛行率為0.1至0.4%,並非工作上的勞動姿勢造成,研究顯示,遺傳在發病中扮演重要角色,與B27型人類白血球(HLA-B27)抗原基因有關。雖然僵直性脊椎炎是基因問題,但環境因素(如抽菸),以及免疫系統異常等,也可能促進疾病的發展,值得注意。
陳昭宇進一步說明,其好發在20至40歲的男性,主要症狀為下背部、臀部的疼痛,也就是所謂的發炎性下背痛。若初次症狀小於40歲、逐步地頻繁出現,尤其出現清晨快起床時,常有雙側臀部交互疼痛,待活動後症狀漸緩解,期間長達1小時以上,休息也無濟於事,發生時間持續超過3個月時要注意。
隨著病情進展,脊椎的運動範圍可能會逐漸減少,導致脊椎的僵硬與變形,最終可能出現脊椎融合的情況,形成所謂的「竹節狀脊椎」。
另外,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其他關節炎,或因著骨點發炎導致腳後跟痛、胸痛、膝蓋附近疼痛,甚至影響眼睛、腎臟、心臟、肺臟等器官,可謂是全身性的疾病。
陳昭宇解釋,診斷僵直性脊椎炎通常依賴於臨床症狀、病史與影像學檢查,X光能看出薦腸骨關節和脊椎的變化,是最主要的方法,但早期階段的疾病可能無法檢測出異常;磁振造影檢查(MRI)檢查則能更早期地檢測到關節與骨頭的炎症變化:HLA-B27抗原的檢測也有助於診斷。
陳昭宇強調,僵直性脊椎炎無法根除,著重症狀控制,多元療法並進,可提升生活品質。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