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滅鼠藥的華麗轉身 食藥署揭抗凝血藥華法林的身世
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有些藥品一開始的用途與後來廣為人知的藥效相差甚遠,好比俗稱「藍色小藥丸」的威而鋼,原先是緩和心絞痛的藥物,意外成了療陽痿的藥物,食藥署表示,現今廣泛用作抗凝血劑的藥物華法林(Warfarin),當初也是從風馬牛不相及的「滅鼠藥」發現的。
食藥署在臉書專頁「藥博士 正藥說」發文分享,華法林的故事追溯到1920年代,當時在美國和加拿大的農場裡,牛隻不明原因地大量出血而死,讓農民們感到困惑,經過研究,發現問題出在這些牛食用了發霉的苜蓿草,導致它們無法正常凝血。後來,科學家從發霉的苜蓿草中分離出了一種叫「雙香豆素」的化合物,這種物質會抑制體內維生素K的作用,延緩凝血。而這類化合物後來衍生出了華法林。
食藥署指出,儘管最初的華法林是作為滅鼠藥推廣,但醫學界很快發現它有一個更具潛力的用途。到了1950年代,華法林開始被引入醫療領域,它能有效防止血液凝集,進而預防中風或心肌梗塞等疾病發作。如今有了更新型的抗凝血藥物,華法林仍然是許多醫師用於治療和預防血栓的重要選擇。
食藥署說,華法林的優點是它的價格低廉,但缺點是需要定期監測患者的血液凝血指數(如國際標準化比值,INR),以避免劑量過高或過低。此外,華法林的療效受多種因素影響,如飲食(特別是含維生素K的食物)和其他藥物,因此患者需在使用過程中特別小心。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