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學名藥」效果僅8成?專家破迷思:符國際標準

2024/11/20 12:19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林意筑、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台灣臨床研究倫理審查學會理事長張芳維(左至右)破除學迷藥迷思。(記者邱芷柔攝)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林意筑、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台灣臨床研究倫理審查學會理事長張芳維(左至右)破除學迷藥迷思。(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原廠藥專利到期後,具有相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的學名藥,是紓解藥物短缺、降低藥價的重要解方。目前國內核准的藥品許可證有2萬3472張,其中學名藥占1萬7510張就是學名藥、占比超過7成;然而部分民眾對學名藥藥效存疑,衛福部食藥署今(20日)邀專家說明,強調學名藥審查過程嚴謹,從選定臨床試驗對象到通過「生體相等性試驗」,不僅符合國際標準,也確保療效與安全性與原廠藥無顯著差異。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林意筑表示,學名藥是與原廠藥「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的「三同藥品」,在原廠藥已證明療效與安全的基礎上,學名藥需通過「生體相等性(BE)試驗」,證明其主要成分在血液中的吸收速率與程度(生體可用率)與原廠藥相同,確保療效與安全性一致。

林意筑進一步解釋,服藥後藥物進入小腸吸收,血液中藥物濃度會先上升,代謝後逐漸下降,形成濃度曲線的「波峰」,BE試驗比對學名藥與原廠藥的波峰,統計分析檢驗結果,若落在90%信賴區間80%至125%的範圍內,即可認定兩者在人體內表現十分接近,推論在臨床上的療效與安全性無顯著差異,這也是國際法規單位公認的審查標準。

「學名藥沒有做臨床試驗嗎?學名藥效果只有8成?」台灣臨床研究倫理審查學會理事長張芳維指出,許多民眾對學名藥存在迷思,其實BE試驗就是一種臨床試驗,透過BE試驗就可證明學名藥的療效及安全與其對照藥品相同。

張芳維也提到,參與BE試驗的受試對象必須是健康的成人,包括年齡、身體質量指數等都有相關限制,不是想參加就能參加,過去也有「參與BE試驗可賺錢」的錯誤觀念,其實參與試驗不會收到任何報酬,通常只有交通費、餐費及營養費給予補貼。

張芳維直言,台積電代工晶片是世界第一,國內藥廠其實也不遑多讓,國內學名藥廠都經過嚴謹的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PIC/S)認證;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也說,學名藥是國力象徵,原廠藥專利到期後以學名藥取代是國際趨勢。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