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全球首次大規模新生兒篩檢 馬偕團隊揪罕病「黏多醣症」登期刊

2024/11/14 12:14

新生兒篩檢只需採取新生兒腳跟血即可完成。(馬偕醫院提供)

新生兒篩檢只需採取新生兒腳跟血即可完成。(馬偕醫院提供)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黏多醣症(Mucopolysaccharidosis, MPS)是一種先天性遺傳罕病,嬰兒出生時外觀正常,但體內黏多醣堆積會逐漸損害器官。馬偕兒童醫院研究團隊率全球之先篩檢26萬名新生兒,成功揪出9例4A型黏多醣症,將過去平均要到4.3歲才能確診進而治療的情況,大幅縮短至0.2歲就能確診並即時治療,有效延緩病情進展,成果登上最新一期國際期刊「醫學遺傳學(Genetics in Medicine)」。

馬偕醫院國際罕見疾病中心主任林翔宇指出,黏多醣症是因缺乏分解酵素導致體內黏多醣堆積,逐漸損害骨骼和器官,患者平均壽命僅10餘歲,其中4A型黏多醣症屬漸進性,新生兒時期不易察覺,隨年齡增長,黏多醣持續堆積,出現症狀時損傷已不可逆,包括短頸、胸骨突出、骨骼畸形、運動障礙及呼吸問題,影響生活品質甚至造成死亡。

馬偕團隊與台北病理中心(TIP)及中華民國衛生保健基金會(CFOH)合作,於2019年9月至2023年10月期間,為全台26萬4843名新生兒進行黏多醣症4A型篩檢,透過採取新生兒腳跟血,利用濾紙血片檢測,初步篩檢出95名異常個案,經轉診至馬偕兒童醫院進一步診斷,最終確認9名新生兒罹患黏多醣症4A型,發生率為每10萬名新生兒3.4例。

林翔宇說,新生兒篩檢使用腳跟血測量酵素活性,若未達臨界值,需進一步檢查確診,包括抽血、驗尿、X光、超音波及基因檢測等。此次篩檢計畫發現,新生兒篩檢出黏多醣症4A型的患者,能夠於0.2歲就確診,在0.3至1.7歲間即可接受酵素替代療法(ERT),大幅縮短了過去平均4.3歲才能確診進而治療的時效。

林翔宇強調,早期確定診斷和即時介入治療是成功治療黏多醣症的關鍵,新生兒篩檢能夠在患者病情惡化之前介入治療,避免各器官系統不可逆的損傷,有助於延長患者壽命。自2011年起,已有11位黏多醣症4A型病患在馬偕醫院接受酵素替代療法,改善病人的運動耐力、行動與關節功能、強化肺功能及阻塞性睡眠窒息,減少尿液黏多醣體之排放量。

此次大規模的黏多醣症4A型新生兒篩檢計畫是全球首次執行。林翔宇表示,台灣的篩檢經驗受到國際關注,不少國際學者引頸期盼相關成果發表,像是美國也計劃將黏多醣症4A型篩檢納入新生兒常規項目。

馬偕國際罕見疾病中心主任林翔宇為此次計畫主持人,研究成果獲登國際權威醫學期刊 「醫學遺傳學」。(馬偕醫院提供)

馬偕國際罕見疾病中心主任林翔宇為此次計畫主持人,研究成果獲登國際權威醫學期刊 「醫學遺傳學」。(馬偕醫院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