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重大精神疾病患者壽命較一般人短 運動助重拾健康活力

2024/10/24 14:32

鄭琬霖醫師表示,運動治療有助於精神疾病病友重拾健康與活力。(記者劉婉君攝)

鄭琬霖醫師表示,運動治療有助於精神疾病病友重拾健康與活力。(記者劉婉君攝)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40多歲的阿惠(化名)為思覺失調症病人,經長期接受藥物治療及日間病房復健,幻聽與妄想已大幅改善,但殘餘的負性症狀卻讓她缺乏活力,不愛運動也不參加任何活動,越來越胖,代謝也出現問題,必須服用糖尿病及血壓藥物。經日間病房引入運動計畫後,阿惠與病友一起運動,1個月後血糖控制變好,也重拾生活熱情。

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鄭琬霖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精神科就醫人數年年攀升,2017年有261萬人,2019年已增至280萬人,且領有精神科重大傷病卡的民眾,死亡中位數是72歲,較全國人民的死亡中位數77歲明顯較短,顯示出精神疾病對病人生理健康的影響。

鄭琬霖指出,常見的慢性精神病包含思覺失調症、情緒障礙症(如憂鬱或躁鬱)等,會使大腦產生一系列變化,即使病情有所改善,仍會面臨殘餘的認知症狀而影響生活,例如疲倦無力、對事物不感興趣、沒有動力、不注重自己的外表等,多數慢性精神疾病病人會因此而過著單調且缺乏活動的生活,導致功能退化比一般人快許多,這樣的生活型態,不人僅讓他們的精神狀態持續低落,也增加罹患代謝性疾病的風險。

鄭琬霖表示,運動治療有助改善精神疾病病人的身體健康,對精神症狀及睡眠改善也有莫大助益,奇美醫院樹林院區日間病房的50名病友中,就有至少30人因此減少血糖藥劑量、2人血壓控制明顯改善,病人也反應,運動後精神變好,情緒也好起來,晚上更能一覺到天亮。

她建議,每週至少運動達90分鐘中高強度的運動,例如超慢跑和間歇運動,持續3個月以上才能有明顯效果,所謂的中高強度,即是會喘,但仍可以講話,可是無法唱歌的程度。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