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常吃超加工食品恐爆32種疾病! 學會3招遠離誘惑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肚子餓吃包零食、半夜睡不著吃碗泡麵!小心不知不覺中吃進超加工食品!初日診所減重專科醫師魏士航提醒,含糖飲料、包裝零食、冷凍食品和微波即食食品,屬超加工食物,容易使體內飢餓素增加、瘦素減少,不自覺中攝入過多,引發肥胖。不只如此,過量攝取也會增加32種疾病風險,建議改變購物環境與習慣,同時設定吃零食時機點和份量,並於購買時辨認成分標示,戒除超加工食品的誘惑。
食品依加工性質、程度分4類
何謂超加工食品?魏士航在臉書專頁「初日診所」與診所專欄說明,巴西聖保羅大學於2009年提出的NOVA分類系統(Nova food classification),將食品和飲料依照加工性質、程度和目的分成4類:
●第1級—未加工或最少加工食品(Unprocessed or minimally processed foods):水果、蔬菜和豆、魚、蛋、肉類等食物,不添加額外成分,但可能經過切割、加熱、研磨、烘烤、乾燥或冷凍等處理方式。
●第2級—經過加工的烹飪原料(Processed culinary ingredients):第1級食物經提煉和研磨製成,如奶油、麵粉、鹽、醬油等,多為烹飪原料。
●第3級—加工食品(Processed foods):將第1、2級的食材進行加工,包含麵包、葡萄酒和罐裝蔬菜水果,並添加防止食物變質的添加劑。
●第4級—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由多種添加劑和天然食材,經工業加工而成,包括含糖飲料、包裝零食、冷凍食品和微波即食食品,常含有大量脂肪、糖和鹽,提升適口性和保存期限。
針對加工食品對身體帶來的危害,魏士航解釋,超加工食物會導致體內的飢餓素增加、瘦素減少,使其不自覺中攝入過多的食物和熱量,引發肥胖問題。不只如此,最新研究也表明,過量攝取超加工食品,會增加32種疾病的風險,如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上升50%、焦慮和精神障礙疾病風險增48至53%,以及肥胖、第2型糖尿病、睡眠問題等疾病發生風險上升近5成。
超加工食品易刺激多巴胺分泌 使人們上癮
為何人們總想一直吃超加工食品?魏士航提及,研究認為,超加工食品是由食品製造商和食品科學家,透過不斷測試、大量數學模型,調配糖、脂肪、鹽以及添加劑的比例,將味道提升到極致,所得出最多人喜歡、最無法抗拒的味道,其最能刺激人體的獎勵機制,透過讓大腦不斷分泌多巴胺,增加進食到超加工食品時的幸福感,讓身體逐漸對超加工食品成癮。
魏士航表示,超加工食品不管是在取得或是操作/烹調上,都比原型食物來得更方便、簡易,不只如此,其加入許多添加劑,可讓保存期限較長,有利於商店的販售、運輸和儲存,價格更加的低廉,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辨別成分標示 改變購物方式更健康
●改變購物環境與習慣:比起到量販店或大賣場選購日常用品,盡量選擇到肉舖、生鮮舖等,提供更多健康選項的店家,大大減少購買超加工食品機會。因為在大賣場選購時,容易臨時起意,買下許多餅乾零食,建議購物前列好清單,只買需要的,就能減少購入不健康食物的可能性!
●改變時機點和份量:比起限制不讓自己吃零食,最後完全反彈,可以設定吃零食的時機點,待旅行或朋友聚會時才吃,就不用一次買很多零食囤放。
●學會辨認成分標示:仔細查看吃下的每一口食物,就算是洋芋片也要選擇原味、成分單純的品項,減少許多添加物的攝取。另外,也可避開一些看似健康實際卻不那麼健康的食物,例如:燕麥奶和堅果奶等,這類產品常常為了口感,添加過多的糖或促發炎的種子油。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