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當孩子看到輕生訊息 諮商師教家長4步驟陪伴
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才開學就傳出有學童墜樓,如果家中小孩接收到相關資訊該怎麼處理?諮商心理師林之珮分享,4個步驟包括:了解孩子的訊息來源以及接收到的資訊、貼近孩子的感受、釐清孩子對新聞以及自殺的想法、給予孩子情感的保證,並且不把焦點放在新聞中的故事細節;不批判、論斷、威脅。不說「真不知道這些小孩在想什麼」等話。
孩子可能的4種情緒
林之珮在臉書專頁「象家園心理諮商所」發文指出,當看到學童輕生新聞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但父母跟孩子可能都有焦慮、害怕和難受的心情。孩子可能會面臨幾種情緒。
●好奇困惑:他為什麼要這樣?
●害怕焦慮:有時報導的細節,會讓孩子感同身受,面對類似的校園場景,可能會引發替代性的身心反應。
●擔心緊張:也許某個同學也曾經跟他說過有類似的想法,或者孩子身邊有正在憂鬱低落的朋友,他們可能相當憂心朋友的狀況,又被對方告知不能說出去,而陷入左右為難的狀態。
●共鳴與陷落: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感覺無意義、困住,想要解脫,想要拋下一切的念頭,這很正常,只是通常一閃而過,注意力能夠很快回到眼前的生活。但這類事件,可能觸發和加深這類念頭,使孩子再度被這些想法吸引,不知道如何跳脫。
了解孩子訊息來源
至於家長該怎麼做?林之珮表示,重點不在於資料的真實或完整,而是了解他們的社群如何看待這件事,以及這些討論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中性提話頭:「你知道今天有個學生墜樓嗎?」
●保持開放:「你怎麼知道的?」「老師怎麼說的?」「你看到的那個IG貼文可以借我看一下嗎?」
貼近孩子的感受
孩子可能一開始無法覺察,或者不敢細談,林之珮表示,父母可以先坦露自己的心情。不用過多說明,也不要質疑他的任何表達,包括他說「沒有啊,還好啊」,留空間給孩子覺察和發酵。
●關懷:「當你聽到同學說… …,你的感受是什麼?」
●共情:「是喔,嗯,我跟你一樣覺得… …」、「其實我感到蠻難受,也不知道怎麼想這件事,你會嗎?」
●接納:「你有嚇一跳或害怕嗎? …這樣的事情發生,這些感覺都是會有的。」
釐清孩子的想法
林之珮表示,首先需要知道,在孩子的小圈圈以及他們的社群,對這個新聞的觀點是什麼,提醒孩子保留空間,不過度臆測,尊重當事者。
其次,林之珮表示,了解孩子的交友社群關注的焦點。有時他們會討論關於自殺的主題,也互相交換想法,或相關經驗。這裡很重要的是溫暖中性的態度,維持聊天氣氛,不要說教,例如:「你有遇過同學跟你說想要自殺嗎?也許難免都會遇到困難,會有這個想法,他怎麼了呢?」「你有沒有遇過?像這種完全卡住,想不出辦法時候?」
給予孩子情感的保證
林之珮提到,若傷害自己的想法頭已經在孩子的心裡萌芽,而大人卻急著告訴他絕對不可以有這種想法,他的表達一定會退縮,如此一來孩子就需要孤單的承受這些絕望的感覺,承受想傷害自己的衝動,直到這個衝動超過能控制的範圍。
林之珮建議,父母需要釋出一些空間,讓孩子真的感覺到,我們願意承認他內心的痛苦,以及那些難以忍受的感覺,不論事情的表面看起來有多麼微不足道。
●坦露類似的脆弱:「你知道我有一段時間…(困難的時期),也想不開過,那時候真的…,你有過那種時候嗎?」
●對於堅強能夠自理的孩子,特別要找機會表達:「我知道你一直都把該做的事做好,我看到你的努力,有時候你可能也怕我會擔心…如果你有很累很沮喪,不想努力的時候,可以讓我知道,我會試著理解,或協助你找可以理解和幫忙的人。」
展開這些話題背後目的,林之珮表示,是和孩子有情感連結,進一步讓他們知道,不論遇到什麼樣的痛苦,他們不需要一個人面對。
林之珮建議,父母展現的態度可以依循以下的原則,不把焦點放在新聞中的故事細節;不批判、論斷、威脅。不說「真不知道這些小孩在想什麼」、「他們知道這樣旁邊的人有多難過嗎?」「你絕對不要有這種想法。」「這樣做會… …」,並且以關懷、交流、保持空間、不強迫孩子回應。當父母展現願意聆聽、接納的態度,孩子會放在心裡。
若您或身邊的人有遇到心理困擾,林之珮提到,目前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都可以提供或轉介心理諮詢的服務,亦可撥打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1925(諧音:依舊愛我)提供24小時免費心理諮詢服務,或撥打生命線1995及張老師1980,亦可提供適當的心理支持。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 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