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口腔癌」發生率世界第一 衛福部年底提檳榔專法草案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台灣每年有超過8千人罹患口腔癌,發生率高居世界第一,監察院今(23日)發新聞稿批評行政院長期未能積極管理,漠視檳榔危害,對此衛福部口腔健康司司長張雍敏表示,已委託專業團體訂定「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預計年底提出,目標是在符合民情狀況下,減少檳榔對健康的危害。
監察委員趙永清、范巽綠、蕭自佑等人發出新聞稿強調檳榔對健康的危害,但行政院已長期對檳榔管理無積極作為;國際間如土耳其已將檳榔視為毒品,禁止販售和嚼食,泰國也推動管制措施並禁止進口檳榔,我國雖已有檳榔廢園轉作計畫,但檳榔種植面積仍高達4萬公頃,為國內第2大作物,僅次於稻米。
監委直言,衛福部認為檳榔不是食品,不適用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農業部則認為檳榔不是農作物,無法可管。政府應加強檳榔危害的管理措施,包括檳榔進口管制、紅白灰危害成分抽驗、強化檳榔園廢園轉作誘因、加強校園禁檳宣導、強化對青少年購買檳榔的稽查作為等,同時催促加速提出專法,正視檳榔對於國人健康的危害。
衛福部口腔健康司司長張雍敏指出,檳榔危害是跨部會的議題,涉及衛福部、農業部、勞動部、教育部、經濟部、財政部等多個部門,口腔司已委託專業團體制定草案,預計年底完成,目標是減少檳榔對國人健康的危害,立法過程需有社會共識、符合民情。
張雍敏提到,目前口腔癌每年發生人數約8千多例,衛福部持續防治,包括從媒體宣導、提供可近性的篩檢、全人照護品質提升等措施,可以看到2013年到2021年整體嚼檳率下降,國中生從1.18%降0.4%、高中生從2.46%降1.66%,成人則下降四成,從5.8%降至約3.5%。
至於專法方向、是否會朝向菸品管理?張雍敏說,在包裝上加註警語、圖片等是規劃的方向之一,至於是否會以香菸方式管理、課稅等,衝擊較大,需要有社會共識。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