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旁人中暑、熱衰竭怎辦?謹記4招與1避免

2024/06/23 15:37

近期中央氣象署頻發高溫警報,不少醫療院所也接到因中署就醫的個案。(圖取自photoAC)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日氣溫連日創新高,中央氣象署在今(23)日針對12縣市發布高溫橙色燈號,有出現36度高溫的可能。

各地天氣高溫炎熱,台東縣已有焚風發生,今日白天雲林縣、台南市為橙色燈號,有38度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嘉義縣、高雄市、屏東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新竹縣、嘉義市、花蓮縣、台東縣為黃色燈號。

衛福部國健署說明4種夏季常見熱傷害:

1.熱痙攣:是因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因流汗過多或在休息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運動飲料),促使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導致身體不自主骨骼肌收縮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續1到3分鐘,容易發生於大腿、小腿與手臂。如果痙攣劇烈,甚至會影響腹壁肌肉,應盡快治療。

2.熱暈厥:常見在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如軍隊的訓練),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血液會在體內重新分配,使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順的血液,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和四肢,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發生暫時性暈厥,與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中心體溫大多是正常的,但若不即時進行相關處置,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中暑。

3.熱衰竭:雖說「衰竭」二字容易給人帶來嚴重的感覺,但其實主因是因為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患者的核心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40°C,嚴重時可能會失去知覺,變成中暑。

4.中暑:為4種症狀中最嚴重的,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中暑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和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傳統性中暑多指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而勞動型中暑的患者則多發生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肛溫40°C、耳溫39.5°C、腋溫39°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假如發生中暑或是熱衰竭的話怎麼辦?教育部在粉專建議,採取四個步驟:

●蔭涼:將患者移到有遮蔽物的蔭涼通風處,平躺休息。熱衰竭時腳高頭低、中暑時腳低頭高。

●脫衣&散熱:移除患者不夠透氣的衣物,並在皮膚表面上噴水。置冰袋、濕毛巾於腋窩、頸、膝,協助搧風降溫。

●喝水:如患者意識清楚,可給予電解質飲料或含少許鹽份的水。

●送醫:如超過可自行處理範圍,盡快尋求醫護人員救助

同時教育部提醒,很多人會以為酒精可以幫助散熱,其實是不行的。酒精僅能暫時製造表面皮膚降溫現象,同時毛細孔遇冷收縮,有礙身體散熱。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