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35歲女鮮紅血便1年暴瘦 一查大腸癌四期了

2024/06/21 12:04

大腸癌造成的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容易與一般的腸胃道疾病搞混;情境照。(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大腸癌是國人癌症10大死因第3位、癌症發生率第2位,中山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吳文傑指出,先前曾有1位35歲的年輕女性,鮮紅血便長達1年不敢就醫,等檢查時已經是大腸癌第四期,許多患者會把大腸癌初期症狀跟一般腸胃問題混淆,建議民眾35歲以後就要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及早發現異常。

衛福部日前公布國人10大死因,其中「結腸、直腸和肛門癌」造成每10萬人口29.1人死亡,死亡年齡中位數為73歲;另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2021年有1.6萬名新發病患,發生率達每10萬人口38.4人。

吳文傑指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改變,大腸癌仍是常見的文明病,且初期症狀普遍輕微,排便習慣改變、血便或黏液便、不規則腹痛或絞痛、腹脹便秘、排便不乾淨等,都容易與其他腸胃道疾病搞混,因此不少民眾確診時均已是大腸癌中、晚期。

吳文傑提到,曾有1位35歲的年輕女性個案,生活上沒有不良習慣,平時喜歡吃美食、到處旅遊,最一開始出現鮮紅血便,但個案以為是痔瘡、也不敢看醫生或做大腸鏡檢查,拖了1年後,某天覺得褲子太大件、穿不住,本以為自己瘦身有成,直到體重持續下滑才驚覺大事不妙。

針對該名個案,吳文傑說,個案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有腫瘤,轉到其他醫院進一步確認,確診大腸癌第四期,但本身並沒有大腸癌或其他癌症家族史,雖仍可能有基因方面原因,但推測與個案以外食為主有關,提醒民眾平時務必注意蔬菜類食物補充,肉類則要避免醃漬、加工的種類,並減少紅肉攝取。

吳文傑提醒,抽菸族群大腸的瘜肉普遍較多,呼籲民眾避免抽菸、積極戒菸,且35歲以上就可以考慮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年輕人建議5年做1次、高齡者則縮短到3年1次,但若有瘜肉、管狀腺瘤,或是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每2年左右就可考慮檢查。

國健署也提醒民眾,目前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大腸癌篩檢,透過定期篩檢及早確診、及時治療,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呼籲民眾多加利用。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