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7旬嬤輕忽類風濕性關節炎 手關節變形險失能

2024/06/20 21:13

石孟潔提醒,適當的治療可以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的疼痛和僵硬,並有效避免關節變形。(石孟潔提供)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70歲的林姓阿嬤每天早上起床時,總會感到雙手手指關節僵硬、腫脹、疼痛,也沒辦法擰瓶蓋、擰毛巾、提重物時,都會感到極度不適,但她一直不以為意,自行服用消炎止痛藥,緩解關節疼痛,然而只要一停藥就感到疼痛。症狀持續1年多,阿嬤終於在家人堅持下,到醫院就診,才發現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且手指關節已經變形,幸好經生物製劑治療,大幅緩解疼痛,未失能。

晨起手指關節僵便腫痛 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

高雄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石孟潔指出,許多患者會以止痛藥來緩解長期的關節疼痛,卻忽略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等到時間一久、症狀逐漸惡化後,才驚覺已造成關節的傷害。事實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骨骼變化無法逆轉,關節一旦開始變形,就難以恢復至正常功能,切勿輕忽此病症。

症狀多為「對稱性」 多個關節腫脹要注意

石孟潔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1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攻擊身體組織,尤其在關節滑膜處,因此造成關節發炎、腫脹和疼痛,嚴重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及功能上的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表現通常會成「對稱」的方式,像是手腕、手指、腳踝等關節症狀都會是左右同時出現。

石孟潔提醒,若出現對稱性的關節發炎腫痛及關節僵硬,應儘早到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避免關節變形。(石孟潔提供)

全身性疾病 恐併發乾燥症、鞏膜炎

除此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全身性的疾病不只會侵犯關節,有些案例會伴隨關節以外的症狀,像是異常疲勞、發燒、心血管系統疾病、間質性肺纖維化和骨質疏鬆,甚至併發乾燥症(眼乾、嘴乾)、鞏膜炎。

石孟潔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主要診斷方式包含血液檢查、病人症狀和影像檢查。根據歐洲風濕醫學會2010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主要分為4大類評估項目。1.受侵犯的關節;2.抽血檢查;3.急性發炎指數;4.症狀是否已維持6週以上。依據診斷標準計分如超過6分以上,就可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醫師也會結合血液檢測,透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抗環瓜氨酸抗體、發炎指數,並利用超音波和X光等影像工具來評估發炎和骨骼破壞程度。

治療首重減緩病情 減少關節長期損害

石孟潔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針主要以減緩病情、控制症狀,並減少關節的長期損害為主。一般而言,會短期使用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來緩解急性發炎疼痛,合併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除了藥物外,也會搭配物理治療來緩解功能障礙,或是配合職能治療來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功能。

然而傳統免疫調節劑對某些病患來說治療效果較為侷限或無法適應其所帶來的副作用,而長時間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可能發生以下副作用,如骨質疏鬆、月亮臉、水牛肩、白內障等情況。因此,現今生物製劑以及標靶藥的出現也讓醫師、患者有更多元的治療選擇。

生物製劑可精準阻斷特定發炎物質 提供另一治療選擇

石孟潔解釋,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以及標靶藥有針劑及口服兩種,能夠精準阻斷特定發炎物質,且較快速的發揮免疫調節的效果,對發炎處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使用施打的生物製劑,對於常忘記吃藥的民眾、傳統治療上無法獲得良好控制的族群,或是因副作用無法耐受之患者而言,是不錯的選擇。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女性患者眾多,也有適合孕婦的用藥能選擇,呼籲患者不要擅自停藥,並且和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她也提醒,如想在日常習慣中就能減緩症狀,應避免壓力過大、以及抽菸、喝酒,就能有效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此外,規律運動也能增強關節功能以及肌力,減少僵硬和疼痛感。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