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沒流汗就可不用洗澡? 醫:仍要掌握3條件

2024/06/04 21:49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從健康角度來說,沒有明顯出汗的話,2-3天洗一次澡是沒問題。但還是要考慮到氣候不同、是否汗腺旺盛、勞動和運動頻率等;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不少人認為「如果一整天都待在冷氣房,沒出門也沒流汗,這樣就可不用洗澡?」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從健康角度來說,沒有明顯出汗的話,2-3天洗一次澡是沒問題。但還是要考慮到氣候不同、是否汗腺旺盛、勞動和運動頻率等。另外,太常洗也易導致皮膚乾燥、病菌繁殖;洗太少則會釀毛孔堵塞引粉刺或黑頭。

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其實並沒有不太會流汗的人,因為身體汗腺,時時刻刻都在分泌汗液,這是身體調節體溫的一種方式。只是如果平時感覺不到出汗,那只是叫「非顯著的出汗」,而這種非顯著的出汗主要由水分構成,幫助人體維持體溫平衡。

天天流汗能保持皮膚濕潤、鎖水

天天流汗很重要!黃軒表示,皮膚分泌物和代謝物不僅有助保持皮膚健康,還能提供保護,像「乳酸鹽和尿素」可幫助皮膚保持水分,從而保持皮膚的濕潤和柔軟;「皮脂」與汗液中的水分混合後,會形成一層皮脂膜,這相當於一層天然的身體乳液,有助於鎖住水分,保護皮膚免受外界環境傷害;「死去的皮膚細胞」能夠保護皮膚不受外界物理和化學因素的侵害,減少皮膚敏感性。另外,雖然從健康角度來說,沒流汗是可以不洗澡,但仍要注意以下3大問題:

1.氣候不同:據歐洲監測組織在2014年進行的全球洗澡習慣調查,發現「洗澡頻率與氣候條件」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在氣候濕熱地區的人,人們傾向於更頻繁地洗澡,這可能是為了有效地冷卻身體和保持清潔;而氣候較為乾燥的地區,由於氣候乾燥,汗水蒸發速度較快,人們就可能感覺不到需要頻繁洗澡;對於常在空調房的上班族,如果常待在空調房裡待一天的感覺,全身感受不到大量的流汗,自然也就沒有那種一定要洗澡的行動。

2.汗腺旺盛:小孩和老人的皮脂汗腺活性不如年輕人,這意味著他們的皮膚,可能不會那麼容易產生過多的油脂。因此,他們的洗澡頻率,自然可以相對較低,以避免過度清洗,導致皮膚乾燥或其他問題。

3.勞動和運動頻率:經常進行體育活動和勞動的人,需要更頻繁地洗澡,主要是因為運動和勞動會引起身體的多種生理變化,像是運動和勞動會刺激皮脂腺分泌油脂,這可能會使皮膚變得油膩;以及也可能會增加皮膚之間的摩擦,尤其是在運動服裝和鞋子摩擦的部位。

太常洗易致皮膚乾燥、病菌繁殖

太常或太少洗澡也都不好!黃軒表示,洗澡太頻繁,可能會對皮膚的自然屏障造成破壞,從而導致一系列皮膚問題。像是皮膚上的汗液、皮脂膜、表層角質都有助於保持皮膚的濕潤和健康。如果這些成分被過度清洗掉,皮膚可能會變得乾燥,出現搔癢和皮屑等問題。另外,也可能會破壞皮膚上的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有可能促使某些致病菌過度繁殖,從而影響皮膚健康。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如果皮膚上成分被過度清洗掉,皮膚可能會變得乾燥,出現搔癢和皮屑等問題;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洗太少釀毛孔堵塞引粉刺或黑頭

黃軒說,不夠頻繁的洗澡也可能會導致毛孔堵塞,這是因為皮膚上的死皮細胞、油脂和污垢沒有被及時清除。毛孔堵塞後,可能會形成粉刺或黑頭,並且過多的油脂和死皮細胞可以為細菌提供滋生的環境,從而增加皮膚感染的風險。

要判斷自己是否洗澡太少或太多?黃軒強調,痘痘、體味、油膩感都增加代表洗澡太少;若是皮膚變得更乾燥、搔癢、敏感,甚至出現脫皮或裂紋、紅斑等則代表是洗澡太勤導致。建議一般情況下,每2-3天可以沐浴1次,但是如果是在夏季或熱帶地區或勞務/運動後或汗腺旺盛的人,有這些情況可能就要每天洗澡。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