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吃消夜恐增大腸癌風險! 研究:長腺瘤可能性多46%

2024/06/01 21:45

研究發現,若在上床前3個小時內進餐且1週4次者,患大腸腺瘤可能性比非晚食者高46%;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您習慣吃消夜嗎?前美國芝加哥榮民醫院心臓加䕶病房主任謝安民引述1項國外研究表示,若在上床前3個小時內進餐且1週4次者,稱為晚食,研究人員發現,晚食者患大腸腺瘤可能性比非晚食者高46%,甚至其大腸有3個以上的管狀腺瘤的可能性比沒有晚食習慣的人高出5.5倍。

謝安民在臉書專頁「謝醫師開講」發文分享,過往已有專家警告不要在深夜進食,尤其是富有脂肪或糖類的大餐,而近期有研究團隊在美國華府「消化系統疾病年會」上,也證實深夜進食不利健康之理由。該研究詢問664名接受結腸鏡檢查已篩查癌症的人,並調查其是否有晚食習慣。

謝安民指出,研究人員將晚食定義為上床前3個小時內進餐且1週4次,定義為晚食者。受調查人中有42%合乎定義,結果發現晚食者患大腸腺瘤(adenoma)的可能性比非晚食者高46%;晚食者的大腸有3個以上的管狀腺瘤的可能性比沒有晚食習慣的人高出5.5倍。

何謂大腸腺瘤?謝安民說明,大腸腺瘤是良性腫瘤,但是據估計假以時日,大腸腺瘤會轉變為大腸癌。惡性化的風險,依位置和大小而異,進行大腸鏡檢查時,醫師會尋找、測量和計數,若發現體內有腺瘤,就需定時進行大腸鏡追蹤檢查,看看是否有新的腫瘤或惡性化。

為什麼晚食者有較多大腸腺瘤呢?謝安民提及,目前尚未有公認的說法,有人認為,晚食破壞身體生理的晝夜節律,而晝夜節律是腦部藉由分泌褪黑激素來調控睡眠週期,是人體整體的晝夜節律。不過,體內不同器官系統也都有和中央晝夜節律略有不同的「周邊節律」,甚至腸子內各種細菌的生活週期也會受到不同進食時間影響。不過據所知,目前尚未有人將晝夜節奏受到干擾和大腸長腺瘤間的路徑點劃出來。

另外還有個解釋晚食和大腸腺瘤關聯的說法,謝安民表示,出席年會的1名專家認為,晚食容易吃得較不健康,常常選擇比其他餐更油、更甜的餐點,而吃太油、太甜的食物,公認是最近大腸癌患者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雖然目前對於晚食和最近大腸癌流行病學巨大變化間的關係仍未有答案,但謝安民強調,人體得不得病,得病後的病程和預後都是受很多因素影響,不會說晚食就一定會得大腸癌,也不會不晚食就不會罹患大腸癌,值得注意。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