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保健品成分重複吃恐有凝血問題 營養師破解3大迷思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隨著健康意識抬頭,不少人都有吃保健品保養身體的習慣,但也存在著不少錯誤觀念。營養師劉雅惠於臉書粉專「營養師Emma」發影片列出3種保健品迷思,包括「吃了都無感」、「吃高劑量比較有效」及「忽略重複吃到的成分」。並強調,食用保健品時,應仔細檢查每個是否都有相同或相似成分,千萬別每種都吃,很可能會造成凝血問題。
迷思1.吃了都無感?
劉雅惠解釋,保健品不是藥品,不以治療為目的,調整體質本來也就是需要時間跟濃度的累積,短時間內是有難度的,有沒有體感也要依據自身的生活習慣而有所不同。
迷思2.吃高劑量較有效?
劉雅惠指出,維生素可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種,前者過量服用恐有中毒風險;後者吃過量雖不會中毒,但長期高劑量,一下子突然少吃,會出現疑似戒斷的情況。因此,她強調,重點應是低劑量的保養,有特殊需求再逐漸加量。
食藥署曾在臉書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發文表示,常見的脂溶性維生素有A、D、E、K,主要依賴食物中的油脂來幫助維生素吸收,建議要在飯後食用,另外脂溶性維生素容易儲存在肝臟,過量可能會有中毒風險,所以適量服用就好。
食藥署進一步說,至於水溶性維生素則是B群和C,此類維生素沒有限定飯前或飯後食用,但它則會溶於水中,易於被排出。此外,有些人腸胃比較敏感,或對於B群或是一些賦形劑可能會感到腸胃不適,這類族群則建議飯後使用。
迷思3.忽略重複吃到的成分
劉雅惠強調,應仔細檢查每個保健品是否都有相同或相似成分,像是降血脂的產品,有紅麴、魚油、納豆,千萬不要每一種都吃,很可能會造成凝血的問題。務必仔細看好每種保健食品的配方設計,注意一天的總量攝取。
劉雅惠提醒,因生活習慣不正常,而使用保健品,不代表用了之後,就可取代不好的生活習慣。像是因過度使用3C產品而常吃葉黃素,不代表兩者可以完全互相抵消。所以補充保健品的原則在於身體有需求,但過度依賴仍有可能造成營養不均衡,或是過量攝取的問題。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