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治療植物人新線索 研究揭開大腦清醒與意識之謎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植物人是怎麼甦醒的至今仍是謎,不過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一篇由美國麻省總醫院、哈佛大學醫學院與波士頓兒童醫院合作的研究,顯示出大腦皮質網路間,用以產生意識的網路連結非常廣泛,結果補齊了很多先前許多針對大腦的研究無法提供的細節,讓我們更理解在清醒且有意識的健康人腦中,清醒和意識的基礎網絡,有助釐清有意識障礙、昏迷、植物人病患的大腦從不清醒到清醒的過程。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2名研究大腦路的專家,來解析這項研究結果,並說明該研究對臨床上如何診斷與治療清醒與意識障礙(如昏迷和植物狀態)提供了新的線索。
清醒的先決條件是有意識
台北醫學大學雙和醫院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主任藍亭指出,這篇文章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區分「醒著」和「有意識」,最明顯的例子是被診斷為植物人的患者,他們有醒來的能力,但在醒著時,他們沒有意識到自我或外界。
藍亭提到,台北醫學大學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使用腦部的核磁共振造影(MRI)和正子掃描(PET),研究植物人或意識障礙的病人(清醒但無意識的病患),他們的腦部代謝、腦血流、神經傳導物質等,而新研究證實,通常「清醒」的能力是「有意識」的先決條件。
大腦皮質下網路的細節有望減少誤診
藍亭說明,研究團隊發現,大腦皮質下區域似乎會調控「醒著」或「警醒」狀態,大多數情況下的人類要清醒才有意識,不過在夢境、睡眠時,我們有意識卻不清醒。例如在夢遊時,即使處在深度睡眠(即不清醒),仍可能是高度警醒(即有能力採取行動、計畫下一步的動作,但與意識無關)且非常活躍的狀態,仍能完全無意識或幾乎沒有意識的開車、彈鋼琴。
藍亭說,2009年比利時研究,有41%的病人被誤診為「植物人」。在台灣慢性和急性意識障礙的病患加起來可能多達3萬名,這些病人通常在30天內出院,沒有充足的時間被適當的診斷、給予適當的治療、準確的預後和長期的照護。這項研究顯示,如果注意到的大腦皮質下網路與警醒有關的細節,有望協助改善「被植物人」的情況。
未來需要更多樣本驗證大腦從不清醒到清醒的轉變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曾祥非指出,研究將清醒程度(wakefulness)與意識到的內容(awareness)這兩個概念做區分,並結合結構與功能性的腦影像資料,繪製出對人類清醒時相當重要的大腦網路節點,包括腦幹、下視丘、丘腦和基底前腦。除了是否清醒,研究也嘗試將大腦網路節點與有意識的經驗(或內容)息息相關的預設模式網路做連結。結果不僅加深了對清醒和意識背後神經機制的理解,也對臨床上如何診斷與治療清醒與意識障礙(如昏迷和植物狀態)提供了新的線索。
曾祥非提到,這項研究的限制在於,結構資料僅使用3個人類腦部標本,因此未來有可能需要更大的樣本驗證。此外,雖然擴散磁振造影顯揭示了神經連接的潛在路徑,但該路徑上的訊息內容、方向以及每個腦區的角色與分工仍需進一步研究。總結來說,這項研究顯示,大腦從不清醒到清醒的轉變,涉及到多個大腦網路節點之間的連接。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