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鮑菇、鳳梨、木耳曾檢出米酵菌酸? 農業部澄清籲勿恐慌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為追查寶林茶室中毒案的原因,傳出台灣國產杏鮑菇、木耳、鳳梨等農產品檢出「米酵菌酸」。對此,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專家嚴正澄清,國內未曾出現在鳳梨與杏鮑菇檢測出米酵菌酸的報告,也未有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存在台灣農業生產環境並造成作物病害的紀錄,請民眾勿恐慌並安心食用國產優質農產品。
唐菖蒲伯克氏菌有4種病原型
農試所在臉書「農業部」發文指出,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有4種病原型,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菌(pv. cocovenenans)為可產生米酵菌酸,但不會危害農作物的,因此國內目前沒有危害農作物的紀錄;其餘3個病原型,包括唐菖蒲病原型(pv. gladioli)、洋蔥病原型(pv. alliicola)、洋菇病原型(pv. agaricicola)等,有危害唐菖蒲、蝴蝶蘭 、山蘇、鳳梨及杏鮑菇等作物之紀錄,但不會產生米酵菌酸,也不會危害人體。
產生米酵菌酸需達成5大條件
農試所菇類專家表示,要產生米酵菌酸之條件較為嚴苛,除了需要有「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外,還要在溫度22-33°C、酸鹼值中性、含鹽量2%以下並含脂質之食物中,發酵1-2天」才有可能產生米酵菌酸,並非木耳本身就會產生此毒質。
農試所接著說,且台灣國產之木耳以鮮銷產品為主,不需要特別泡水來處理,因此建議選用國產鮮銷木耳,料理前以水清潔外部;針對乾木耳,在泡發過程應多次換水,避免微生物孳生。
選擇有「3章一Q」優良農產品
農試所提醒,除了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過去並未有造成作物病害紀錄之外,加上國內菇類多數利用環控栽培,且優質農產品皆有通過生產履歷,所以民眾只要選擇有「3章一Q」的優良農產品,並透過適當保存與調製,不需要擔心會受到污染而所產生米酵菌酸之危害。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