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每20名「腸篩陽性」1人罹癌 國健署:不追蹤死亡率增64%

2024/03/21 15:19

醫師提醒,定期大腸篩檢非常重要,若糞便潛血陽性沒有再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死亡率增64%;圖為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醫師提醒,定期大腸篩檢非常重要,若糞便潛血陽性沒有再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死亡率增64%;圖為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記者羅國嘉/台北報導〕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中,就有1人有大腸瘜肉,每20人中就有1人為大腸癌。若糞便潛血陽性沒有再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死亡率增64%;國健署長吳昭軍則說,若等到有症狀才就醫,通常已演變成較嚴重的癌症,呼籲民眾多加利用政府補助50歲到74歲的民眾每2年1次免費檢查。

國健署2021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新診斷個案有1萬6238人,近9成大腸癌發生於50歲以上民眾,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7歲,且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另衛福部2022年死因統計,超過6千人死於大腸癌。

為了降低發生率及死亡率,國健署今(21日)舉辦「腸篩異常別僥倖  健康不是靠運氣」記者會,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指出,依國健署統計,2023年整年度糞便潛血檢查篩檢量達129萬2834人,較2022年同期篩檢量121萬6401人增加6.3%,2023年陽追率79.6%,較2022年增加6.7%。但坦言,若超過6個月未做確診,罹癌風險更增30%。

國健署統計,2023年整年度糞便潛血檢查篩檢量達129萬2834人,較2022年同期篩檢量121萬6401人增加6.3%,2023年陽追率79.6%,較2022年增加6.7%。(國健署提供)

國健署統計,2023年整年度糞便潛血檢查篩檢量達129萬2834人,較2022年同期篩檢量121萬6401人增加6.3%,2023年陽追率79.6%,較2022年增加6.7%。(國健署提供)

早期發現  5年存活率高達9成

林莉茹呼籲,大腸篩檢結果異常不可輕忽,尤其高發生的年齡,因為定期篩檢可減少29%晚期癌症發生率與降低35%死亡率,早期(第0至1期)發現5年存活率高達9成。此外,大腸鏡檢查程序較長,事前3日需遵從醫囑低渣飲食、服用清腸藥,報到前3小時禁食、水,檢查過程若有腺瘤性瘜肉,可切除降低癌化風險。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表示,大腸癌篩檢的最終目標有2個,一是偵測早期癌,預防因大腸癌的死亡,二則是偵測並切除腺瘤性瘜肉,盡早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能避免惡化為大腸癌。但由於疫情期間,篩檢被拉長,導致近期大腸癌期別都特別嚴重,若超過12個月,大腸癌風險相比半年(6個月)內檢查間隔高2倍,晚期風險更高達2.8倍。

66歲的陳小姐,46歲那年透過大腸癌篩檢,得到陽性結果,進一步就醫檢查確診為大腸癌第三期,做了12次的化療,經過20年已經完全康復,抗癌成功。大腸癌病友陳小姐呼籲:「篩檢真的非常重要,也鼓勵國人,不要有鴕鳥心態。」

手術治療大腸癌 術後追蹤不可少

患大腸癌第三期就是世界末日?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秘書長賴正大強調,癌症登記上「早期篩檢存活率有5成」這說詞並非患者僅能活5年,是患者要連續追蹤5年是非常困難的事,根據研究顯示,開完刀的病患在5年內復發率最高。因此,想預防大腸癌,最好就是避免第一期的發生,而這個方式其實就是經由糞便潛血檢查,提早做大腸鏡,移除癌前病變。

國健署提醒,想腸保健康,就從生活做起,因此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定期篩檢是預防大腸癌的不二法門,目前提供50歲到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幫助及早發現大腸癌,一旦發現陽性,也務必追蹤檢查。

大腸癌病友陳小姐(左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秘書長賴正大、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為大腸篩檢發聲。(記者羅國嘉攝)

大腸癌病友陳小姐(左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秘書長賴正大、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為大腸篩檢發聲。(記者羅國嘉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