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視鏡超音波導引膽囊十二指腸吻合術 解急性膽囊炎危機
〔記者翁聿煌/新北報導〕高齡90歲林奶奶由於腦幹中風長期臥床,並由家人透過胃造廔口協助灌食,5個月前,林奶奶高燒不退、灌食消化不好而被送至急診,醫師檢查發現,病患為膽結石引發急性膽囊炎,考量病人生命徵象不穩,在與家屬溝通後決定執行「內視鏡超音波導引膽囊十二指腸吻合術」,引流膽汁並順利取出膽結石,一個月後回診取出支架,復原狀況良好。
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陳建華指出,根據美國研究統計,膽結石的發生率約10%-20%,有「4F」特徵的民眾為好發族群,即女性(Female)、40歲(Forty)、肥胖(Fat)與多胎產婦(Fertile),另外,一些內科疾病,比如肝硬化、遺傳性高血脂、出血消化性潰瘍手術後等,也都是危險因子。
急性膽囊炎的症狀是心窩下或右上腹位置有強烈腹痛,發作時會持續數小時,同時可能伴隨發燒、噁心嘔吐、消化不良等症狀,沒有及時接受治療的話,有可能導致膽囊局部化膿、壞死甚至破裂。有的時候,膽囊中的膽結石會掉入總膽管,造成膽管阻塞、膽管炎,嚴重可能引發敗血症。
急性膽囊炎的治療方式可分為外科手術與內科引流兩種,但若是病人有高齡、多重共病等風險考量,則另有內科引流的選擇,包括經皮穿肝膽囊引流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併支架膽囊引流術以及內視鏡超音波導引膽囊十二指腸吻合術三種。
以林奶奶為例,長期臥床的緣故,她的消化功能較差進而引起急性膽囊炎,卻因為長時間服用抗血小板製劑,無法立即施行經皮穿肝膽囊引流術,且膽囊管口徑過小不適合採用膽胰管攝影術,遂選擇超音波導引膽囊十二指腸吻合術。
透過內視鏡超音波導引,將金屬支架置於膽囊與十二指腸球部之間,使膽汁能夠順利流通,同時利用機械式碎石金屬網取出膽結石,術後待二者之間的廔管形成後再移除支架。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