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颼颼!5族群手腳末梢疼痛 小心面臨缺血風險
〔記者蔡昀容/宜蘭報導〕冬季冷颼颼,血管易冷縮,民眾若出現四肢末端如腳趾疼痛,甚至小腿無力,可能是血管狹窄,加上未做足保暖,導致四肢血液循環不良,面臨缺血風險,嚴重者甚至會截肢。醫師列出5種高危險族群,別輕忽徵兆,勿小看日常保暖,及早發現,盡早治療。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古雅婷表示,很多病人到了冬季,發現腳趾疼痛、紅腫,甚至小腿無力,走路走不遠,影響到日常生活,或是雙手末梢疼痛、發涼、脈搏減弱等,這些都是血管因寒冷冷縮,造成四肢血液循環不良的徵兆,其中又以下肢症狀較為明顯。
古雅婷指出,一般人若無血管狹窄問題,即使血管因天冷收縮,未必會有缺血症狀;若血管狹窄,遇上天冷又沒做好保暖,可能造成血管阻塞,影響四肢血液循環,甚至引發缺血危機。
哪些人屬於血管狹窄的高危險族群?古雅婷說明,65歲以上長者,平時若無運動或注意飲食,血管易逐漸鈣化狹窄;高血脂患者,血管壁附著厚厚的脂肪斑塊,造成血管壁硬化,引起血管狹窄問題;糖尿病患者,血管長期接觸高血糖的血液,會影響血管壁健康,造成末梢血管萎縮,血管壁硬化。
吸菸者也是血管狹窄的高危險族群,吸菸會造成血管強烈收縮,菸中物質如尼古丁,會造成缺氧血紅素,傷害血管正常內皮細胞,導致血管狹窄及硬化,也增加血栓發生機會,增加心臟負荷和動脈阻塞的危險;抽菸幾乎與所有心血管疾病有關,已有心血管問題的患者,強烈建議戒菸。
還有慢性腎病或洗腎患者,腎功能不好的人,血液易有高血鈣,鈣質慢慢沉積在血管壁上,易造成血管硬化及狹窄。
古雅婷說,民眾若屬於高危險群,應注意手腳是否有血管狹窄缺血症狀,及早發現,才能盡早至心臟血管外科門診接受藥物治療及追蹤,保養血管健康;平時若無控制,冬季來臨也沒做好保暖,症狀較輕者會感到肢體末稍疼痛,嚴重者則引發缺血危機,進而出現肢體冰冷、蒼白、壞疽,甚至危及生命,必須截肢保命,不可不慎。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