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禦寒2個NG行為別做!喝酒暖身、暖暖包直接貼皮膚全錯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天氣冷颼颼,但各項活動熱烈展開中,除了今天耶誕節外,也即將迎來跨年倒數、迎接元旦第一道曙光,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做好禦寒防護,但喝酒暖身,以及直接接觸或長時間使用電毯、暖爐、暖暖包等,都是錯誤作法,應小心避免。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發現,20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為27.3%,自知率卻僅67.9%,表示仍有3成不知有高血壓,每當天氣濕冷時,血管內的平滑肌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心肌梗塞和中風急性發作機會大增。
吳昭軍提醒民眾天冷注意保暖,並維持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定期量測血壓,做好三高的管理與控制,以及避免不適當的抗寒取暖行為。
喝酒暖身是不適當的抗寒取暖行為之一。一般誤認喝酒可暖身,理由是酒精讓皮膚的微血管擴張,因而有感到暖意的錯覺,但其實體內血液離開器官後,在酒精作用緣故下,反而會造成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下降,尤其在外喝酒宿醉反而更危險。
另一項不適當的抗寒取暖行為是直接接觸或長時間使用電毯、暖爐、暖暖包等,尤其長者及嬰幼兒不易用言語表達,或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其末梢神經感覺較為遲緩,甚至是中風患者無力翻身,都要小心燙傷風險。若要使用隨身保暖用品,建議在外層包一層毛巾或布再使用,以免造成長時間低溫燙傷。
吳昭軍提醒,為維持身體的溫度,可運用內層保暖、外層禦寒等多層次穿搭,方便隨著氣溫變化來穿脫衣物。若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是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任一個動作的中風徵兆,應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禁止酒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