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糖尿病史≦4年且體重減輕 胰臟癌發病風險高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胰臟癌首入國人10大好發癌症,研究發現,糖尿病患或是體重減輕,都與胰臟癌的發病風險上升有關。其中糖尿病史在4年之內,合併有體重減輕的「新發」糖尿病患者,胰臟癌的發病風險是正常人的3.6-6.8倍!
這8種人為高風險族群 勿輕忽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指出,雖然造成胰臟癌的原因至今仍不明確,但依據胰臟癌發生個案可找出高危險族群,例如:較好發於60歲以上的年長者、有家族遺傳及有遺傳慢性胰臟炎的人、糖尿病患者、吸菸者、或是家族中有遺傳性結腸癌、乳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的家族也較容易得到胰臟癌。
哈佛研究 「新發」糖尿病患風險高達6.8倍
錢政平指出,根據2020年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團隊發表的一項分析顯示,新發糖尿病、有糖尿病史或是體重減輕,都與胰臟癌的發病風險上升有關。其中糖尿病史在4年之內,伴有體重減輕的新發糖尿病患者,胰臟癌的發病風險是正常人的3.6-6.8倍!
錢政平呼籲,若屬以上所述高危險族群的民眾,務必主動積極安排胰臟相關檢查。
抽血數值只能參考 MRI檢查較準確
他也提醒,一般民眾可能會將抽血CA19-9認為是可觀測胰臟癌的一種檢驗方式,但其實CA19-9 指數並不能當作單一癌症的精準檢查,像是與腺體相關的肺癌、大腸癌、胃癌、攝護腺癌及女性的乳癌等,都可能引起「上升。最好的方式還是要透過影像檢查,最佳的檢查工具則是建議可利用核磁共振檢查(MRI),因其不具輻射線,對於臟器、軟組織的成像對比敏感度極佳,還能用多個角度切面,完整觀察胰臟健康狀態。
這7種症狀恐為警訊 應及早就醫檢查
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如:「40歲以上沒有糖尿病家族史,惟近期有糖尿病」、「上腹痛或背痛,疑似來自後腹腔,且上腸胃檢查卻無特殊發現」、「體重明顯減輕」、「黃疸」、「茶色尿合併灰白便的膽道阻塞」、「不明原因性胰臟炎」、「脂肪便者」等,請務必及早就醫檢查。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