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腹瀉超過「這時間」快就醫! 醫曝:連假後好多腸胃炎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不少民眾在連續假期期間都會大吃大喝,因此出現腹瀉的相關問題。對此,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內視鏡室主任詹宜學指出,近期他的門診就來了好多腹瀉的病患,大多與吃壞肚子的急性腸胃炎有關,在調整飲食,搭配藥物治療後,幾天後就可痊癒,但他強調,若持續腹瀉超過1週以上,或伴隨血便、發燒、腹痛及持續嘔吐等情況,就應趕緊就醫。
詹宜學在臉書專頁「肝膽腸胃科 詹宜學醫師」發文表示,腹瀉是指大便型態變軟、不成形,加上每天排便次數增加。而造成「腹瀉」的原因,包含:
●急性腸胃炎:因細菌或病毒感染而造成的症狀。細菌感染,如沙門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也可能造成血便;病毒感染,則像是諾羅病毒、腸病毒及腺病毒等,同時會出現感冒症狀。
●藥物影響:有些藥物的副作用會造成腹瀉,抗生素是常見的原因之一,若是藥物影響,通常停藥以後就會改善。
●食物影響:除了感染,食物太油膩、太辣、太重口味,會因為滲透壓的因素而造成腹瀉。對食物的過敏反應,也會造成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造成腹瀉。
●消化器官腫瘤:胃癌、胰臟癌、小腸癌及大腸癌,都有可能造成腹瀉、血便。
●腸躁症:造成原因目前不是很明確,基因、食物、心因性都是目前可以解釋的。
●內分泌功能異常:甲狀腺機能亢進常造成腹瀉,其他如:神經內分泌腫瘤也可能造成長期腹瀉。
●自律神經失調:當我們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功能失去平衡,副交感神經過度活躍時,也可能造成腹瀉,往往需藉由運動、休息等方式調節自律神經的平衡。
●免疫系統功能異常: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化學治療造成的免疫力低下或腸黏膜的受傷等因素。
腹瀉時 飲食3建議
至於「腹瀉」時該吃什麼?詹宜學建議,應以清淡飲食、補充水份、電解質等為主要原則,詳細原因如下:
●補充水份、電解質:若要補充運動飲料,建議稀釋後再喝,太甜的飲料會使腹瀉更嚴重。
●清淡飲食:避開太油膩、太重口味食物,避免吃太多太飽。
●補充益生菌:對於腸道菌群失調的人會有幫助。
腹瀉超過1週以上 應做進一步檢查
最後,詹宜學提醒,若是一般腹瀉,大多數是飲食不當造成,所以稍微調整飲食後,大部分都可以恢復正常身體機能。若是出現血便、黑便、黏液便、發燒、腹部疼痛、持續嘔吐、持續腹瀉超過1週以上、經過藥物治療仍未改善,應趕緊就醫,進一步接受檢查治療。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