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借鏡日本 3-3》AI落地 醫衛整合拚輸出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傳統病理學檢驗,是由病理醫師透過顯微鏡觀察細胞組織形態變化,再將結果以文字化病理報告呈現,近年愈來愈多研究人員,嘗試將AI技術導入數位病理領域,日本醫療健康產業卓越聯盟基金會(MEJ)成員之一的櫻花檢驗儀器株式會社集團統計,數位病理市場在2025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542億日圓,約新台幣116.7億元。
櫻花集團介紹,他們透過大量的數位病理影像訓練人工智慧系統深度學習,訓練出可以辨識特定病理影像的演算法,發展輔助診斷工具,除了在國內發展,為提高不同國家的診斷效率,集團也邀請新興國家的技師們為系統培訓,提升醫衛輸出的競爭力。
赴日交流的台灣醫療健康產業卓越聯盟基金會(MET)成員也分享國內經驗,像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則與台灣微軟合作,串聯最新生成式AI技術ChatGPT,開發「小南阿長」智能輔助護理資訊平台,洞視科技協助多家醫學中心進行AI輔助診斷模型,台北馬偕醫院則整合看診系統及衛教資源,減少干擾臨床醫療的情況發生。
不過MET成員也直言,國內有醫帶產的能力,但許多智慧醫材要落實到臨床使用,速度上仍跟不上先進國家,無論是國產或是進口醫材,如何簡化行政程序還有努力空間。
根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國內目前多數送審的智慧醫材多屬第二等級醫療器材,迄今已核准96張運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醫療器材許可證,因較具新穎性且複雜,平均審查辦理天數低於140日曆天。食藥署也表示,目前智慧醫療器材專案辦公室持續為國產人工智慧醫療器材產品開發提供單一窗口、一站式、創新的諮詢輔導服務,以加速產品開發及上市時程。
MET執行長吳明彥說,透過AI技術克服不斷膨脹的醫療費、醫護人員短缺及慢性病醫療等結構問題,是日本近年致力發展的目標,在政府部門指導下,MET持續聚攏醫療院所、健康醫療產業業者,建構資源網絡平台,未來藉由AI相關研發,透過醫療機構積極參與,協助南亞及東南亞國家的醫衛產業市場,將可借鏡日本,運用台灣醫療產業的特色與優勢,提升台灣醫衛實力輸出。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