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疤痕預防重於治療 中醫:注意定期清潔、防色素沉澱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疤痕不只影響美觀,還會影響生活品質。對此,中醫師陳盈光指出,有些部位的疤痕會嚴重影響關節活動度;有些疤痕本身會引發疼痛跟搔癢。依外觀型態,疤痕可分為4種,有表淺性、萎縮性、蟹足腫、肥厚性。透過中醫針灸可治療,但要處理到無疤有困難,因此預防重於治療,癒合期應好好照顧。
中醫師陳盈光在臉書粉專「中醫師 陳盈光」發文表示,對中醫來說,疤痕會影響經絡的氣血運行,影響全身。不論是青春痘痘疤、剖婦產疤痕,各種疤都需要處理,但要無疤有困難,最重要的還是癒合期要好好照顧,才能快速癒合又不產生疤痕。
陳盈光分享,有位母親剖腹產留下一條紅硬的疤,下腹部常不時疼痛甚至延伸至大腿,伴隨緊繃綑綁感,經過8次針灸處理,疼痛消失,疤痕軟化、淡化。另一位患者,30年前車禍髖關節到大腿側有15公分疤痕,至今碰觸仍會麻,練瑜伽的時候覺得髖關節緊繃,針灸後疤痕麻感減少,也可以做下犬式了。陳盈光補充,依外觀型態,疤痕可分為4種:
●表淺性:皮膚色澤的變化。
●萎縮性:疤痕處凹陷。
●蟹足腫:疤痕向四週蔓延。
●肥厚性:外觀紅色,觸感堅硬疤痕隆起有時會出現發癢、疼痛的症狀。
疤痕預防重於治療,如何預防?陳盈光指出,應避免感染,傷口需定期清潔;注意防曬、避免衣料摩擦以避免色素沉澱;維持飲食均衡,不吃辛辣刺激食物、禁菸酒。根據治療進程,中醫也會依傷口癒合狀況,給予不同處方:
●受傷後2週:控制發炎、消腫化瘀,給五味消毒飲及行氣化瘀、活血止血中藥,外擦黃連膏。
●受傷後2-4週:促進傷口癒合,給生肌化瘀方,外擦紫雲膏。
●傷口癒合後:給予適當的垂直按壓。
●傷口遲遲不能癒合:3個月以上的慢性傷口,如壓創、糖尿病足,口服內托生肌散,外用金瘡膏、生肌玉紅膏。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