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小心「肩旋轉肌斷裂」 醫揭風險因子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您是否有過跟朋友相約打球後,肩膀疼痛不已的經驗?聯新國際診所運動醫學科、復健專科醫師吳易澄指出,旋轉肌腱撕裂大多出現在40歲以上,有反覆「過頭運動」的人,當手臂做過頭動作時,需要有一個向心的力量讓頭保持在穩定位置,而這個穩定的力量主要由旋轉肌群提供。而40歲以上運動員從事游泳、網球、排球、舉重、投擲類等運動,皆為風險因子。
吳易澄在臉書粉專「吳易澄醫師-運動醫學 復健醫學」及個人網站發文指出,肩膀的旋轉肌腱問題包括多種狀況,如局峰下滑囊炎、旋轉肌腱病變,以及肌腱的部分撕裂或全部撕裂,其中旋轉肌肌腱病變非常普遍,比較常見的原因是棘上肌腱在骨頭之間重複地被夾擠而產生慢性微小創傷。
吳易澄指出,旋轉肌群,或稱為「局袖」,是肩關節最重要的肌肉構造之一,由四條肌肉組成,這四條肌肉分別是棘上肌、棘下肌、局胛下肌和小圓肌。一起負責維持肩關節穩定,也有協助關節的活動,肩胛下肌在肩胛骨的前方,負責肩關節內轉的動作。棘上肌、棘下肌、和小圓肌的肌肉在肩胛骨的後方,負責肩關節外展及外轉的工作。
重複做過頭運動 增加旋轉肌撕裂風險
吳易澄表示,旋轉肌腱問題大概佔肩膀疼痛的70%,除了意外造成的急性損傷外,問題大多出現在40歲以上,特別是過去有反覆過頭運動的人,因為當手臂做過頭動作時,需要有一個向心的力量讓頭保持在穩定位置。而這個穩定的力量主要由旋轉肌群提供,這也是為什麼旋轉肌腱問題經常出現在重複做過頭動作的勞動者、投擲動作的運動員等。
棘上肌與棘下肌腱交界處是最常見撕裂的位置之一,此外,棘上肌腱靠近關節面的血流供應特別差,這個也是常發生撕裂的位置。
5大風險因子
●超過40歲的運動員:游泳(捷泳、蝶式)、網球、排球、體操、舉重跟投擲類運動。
●過去有受傷病史、過去運動有跌倒風險(滑雪、馬術、衝浪等)。
●因肩峰像鉤子、或周邊韌帶較厚,肌腱可活動的空間較少。
●肩頰骨動作控制不良且不穩定。
●撕裂傷的部分,如果是意外造成可以發生在任何年紀,如果是退化的肌腱撕裂,則在40歲之後比較常見,會伴隨慢性肌腱炎、滑囊炎、周邊血管組織增加和脂肪浸潤等;此外,60老人的肌腱撕裂有54%是沒症狀的。
至於肩旋轉肌撕裂的治療,吳易澄指出,年輕病人如果保守治療無效、症狀超過6個月沒有明顯改善,或者急性損傷撕裂範圍很大、幾乎全斷的話,可考慮手術;慢性退化造成的肌腱撕裂傷則建議先保守治療,如果無法達到生活功能,再考慮手術。
吳易澄表示,不管是否接受手術治療,長期來看,搭配的訓練很重要。強化肩胛骨穩定肌,例如強化菱形肌和下斜角肌、肩胛骨後縮肌、前鋸肌等,伸展放鬆胸小肌和上斜角肌,以減少夾擠,處理後側關節囊緊繃狀況,可採取閉鎖鍊運動改善穩定度與本體感覺,再進行開放鏈訓練改善不同肌肉群肌力不平均的問題。
他也提醒,肌群的穩定性建立需要一段反覆且持續的訓練。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