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清明就是「艾」這味! 艾草功用、辨別一次看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清明時節掃墓祭祖之餘,少不了就是艾草應景食材,如草仔粿。農糧署表示,艾草雖然可製成美味食品,又能避邪、驅除疾厄功用。另,在野外看見艾草,先別急著摘採,認明灰白葉背帶絨毛,黃色或淡褐色花色2特徵,避免觸碰相似的銀膠菊造成過敏。
農糧署在臉書「鮮享農YA - 農糧署」發文指出,艾草是常見的傳統民俗植物,其嫩莖富含精油,搓揉後會散發特殊香氣,故常用於入菜、入藥、染色或驅蚊,端午時節也常與菖蒲一同懸掛,有避邪、驅除疾厄的功用。
農糧署表示,每年清明時節前後,3-5月正好是艾草盛產期,自清代先民即有摘採艾草,做成艾粄/草仔粿用於祭祀的記載,艾草也順應融入閩客族群的節日節氣,與粿糰包裹為甜、鹹餡料,發展為艾草粿粽、豬籠粄等不同形式,以及艾草也能製成煎餅。
●艾粄/草仔粿:包裹甜鹹配料,常見於祭祀或市場小吃。
●艾草粿粽:揉入糯米粉團,常見於端午。
●豬籠粄:長圓形似豬籠,常於冬季製作。
●艾草煎餅:鹽水川燙後加入蛋,為料理家常菜。
至於艾草如何看?農糧署強調,艾草葉背呈灰白色,花色呈黃色/淡褐色,與葉背呈淡綠色,白色花的銀膠菊不同。所以在野外看見艾草,先別急著摘採,認明灰白葉背帶絨毛,黃色或淡褐色花色2大特徵,避免觸碰到易造成過敏的外來入侵植物銀膠菊。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