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肝癌醫師提6大治療選擇 即使晚期平均存活時間也可超過2年
〔記者吳俊鋒/台南報導〕83歲的林姓老翁因腹痛送至安南醫院急診,被發現有末期肝腫瘤與血管侵犯,由於年紀大,加上多重內科疾病,採取標靶藥物治療,18個月後,胎兒蛋白腫瘤指數恢復正常,肝癌已達到良好控制;該院消化內科醫師郭立夫提到6大肝癌療法,即使晚期,平均存活時間也可超過2年,甚至有康復的機會。
郭立夫指出,根據研究統計,慢性B型肝炎與C型肝炎在現今醫療技術下,已獲良好控制、治療,但肝癌與肝內膽管癌,仍為現行癌症發生率前5名,其中又以俗稱肝癌的肝細胞癌為大宗。
郭立夫表示,依照病人的體力、腫瘤大小、位置、腫瘤數目、擴散範圍等,提供不同的治療選擇,即使嚴重到晚期肝癌,仍有多元化療法可考慮。
郭立夫說,早期肝癌仍以根除性治療為原則,包含肝葉切除手術與肝臟移植手術、射頻燒灼治療(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herapy,俗稱電燒)、肝臟動脈血管栓塞、標靶藥物、免疫藥物、放射治療等。
早期肝癌且肝功能良好的病人,治療存活率高且復發率低,肝葉切除手術是主要的治療選擇;若肝功能不佳,則可考慮肝臟移植手術。
如果評估身體不宜接受切除手術,且腫瘤數目為3顆以內、每顆小於5公分,便建議採取射頻燒灼治療,經由超音波導引,透過細針穿刺將電流轉化成熱能,把腫瘤細胞組織凝固壞死,達到腫瘤死亡之目的。
若腫瘤過於龐大,則可使用肝臟動脈血管栓塞治療,由於肝癌為透過肝臟動脈供應腫瘤營養,栓塞肝臟動脈的血管可阻止供應養分,使腫瘤自然凋亡。
標靶藥物治療通常適用於晚期肝癌、肝功能正常但腫瘤已侵犯到門靜脈,或是已有肝外轉移的患者,但需注意是否有高血壓、腹瀉與手足症候群(手腳皮膚易脫皮)等副作用。
免疫藥物治療是透過活化及增強患者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進而提升存活率,但可能造成肝炎、肺炎等其他器官功能異常的副作用,雖然副作用發生比率不高,仍須注意治療後的身體變化。
放射治療則有光子刀、電腦刀、質子刀、釔90放射線等治療,透過高單位能量輻射線照射腫瘤部位,以達到治療效果。
郭立夫強調,肝癌仍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最好,他以過去晚期肝癌患者為例,因治療選擇不多,平均存活時間通常不到半年;但隨著治療方式逐漸多元,晚期肝癌已不必恐懼,平均存活時間拉長至超過2年。
郭立夫呼籲,即使是晚期肝癌的患者,也不要放棄希望,只要配合治療,同樣有改善與康復的機會。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