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8歲童聽不到母呼叫 醫挖出一堆耳屎 :天啊就像內建耳塞!

2023/02/03 13:48

1名8歲女童因有耳垢問題、聽力下降就診,醫師替她取出一坨又一坨耳屎(見圖)。(張益豪醫師提供)

〔記者董冠怡/台北報導〕1名8歲女童因有耳垢問題、聽力下降就診,醫師替她取出一坨又一坨耳屎,陪同的家長看了打趣直呼,「我最近叫她,她都當沒聽到,原來是真的沒聽到!」張益豪耳鼻喉專科診所醫師張益豪於臉書粉專分享這個讓人不禁驚叫「天啊」的診間故事,提醒當耳屎無法正常排出時,堆積堵塞時常會造成耳痛、耳鳴、聽力下降、暈眩等問題,建議每半年確認一次,如因感冒、打疫苗等就診時「順便清一下」,亦或生日前、後各3個月找時間檢查,當作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

張益豪表示,女童在學校接受定期健康檢查時,被發現有耳垢方面的問題,加上爸媽有時喊她卻聽得不是很清楚,便帶來就診。檢查發現兩邊耳朵塞滿耳垢,而且非常扎實,很像隨時戴著「內建耳塞」。清一清之後,女童「突然從悶變成不悶了」,童顏童語地笑說,「連螞蟻走路的聲音都聽得見!」

張益豪解釋,一般人耳垢是薄薄的小碎片,講話、吃東西或睡覺動來動去,耳垢會隨著重力掉出來,普遍不需特別清理,但若耳垢較濕、習慣越掏越深、外耳道狹窄彎曲或曾發炎過,就要特別注意,建議每3個月至半年到耳鼻喉科清一清。

耳垢較濕:這跟體質有關,有的人很會流汗,例如腋下容易出汗,耳垢通常會較濕黏,相對不易掉出,長期下來越卡越多。

不好的壞習慣:例如很愛亂挖耳朵、越掏越深,亦或洗澡習慣用洗澡水、泡泡水沖洗耳朵,容易造成人為的耳垢潮濕,加劇不易排出。

天生結構異常:有的人外耳道很窄或很彎,意味先天結構有小小的問題,耳屎不易掉出。張益豪透露,他曾遇過患者耳道比一般人小一半,耳屎掉不出來,就會定期看診尋求醫師協助,否則聽不清楚。

耳朵曾經發炎:例如前陣子可能耳朵長黴菌、外耳炎,中、長期發炎可能改變耳朵排除耳垢的能力。

清潔耳朵不宜太深 約洞口往內0.5-1公分

一般要自行清潔耳朵(垢)的話,「在耳殼、耳洞附近稍微清理即可,不要挖很深,從洞口往內0.5-1公分就好」。他舉例,把棉花棒探進耳洞內,可能會把耳垢「一直往裡面推」,加上掏耳時通常是「盲目地挖」,一不小心恐戳破耳膜(位置深度約1.5-2公分),即使有網購工具、親友輔助,也不會因此能立刻了解耳朵構造,就像電腦如果很髒,清一清外殼的灰塵沒問題,但內部精密細節則交由專業人士操刀,「比較深入的或很明顯的、大塊的就不要自己硬清」。

此外,盡量不要讓水跑進耳朵,而是要保持乾爽。張益豪強調,小朋友與大人清潔方式大同小異,不過孩童頭顱較小,耳膜、耳道更淺,所以更不能挖太深,提醒家長務必多加留意。

張益豪分享其他個案,1名5旬婦人因耳朵慢性破皮發炎,流出大量湯汁,乾掉之後宛若傷口結痂,形成一層薄薄的膜,而且反覆發生,醫師從她耳中拖出「條狀耳屎」。(張益豪醫師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