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得牙周病憂就「齒」不保? 醫分4階段治療:還有救!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牙周病向來有「國民病」之稱,是很普及的口腔疾病,台灣有近9成民眾可能患有程度不一的牙周問題,但不少人一聽牙周病便如臨大敵,擔憂是否罹病牙齒就會不保。大安丰采美學牙醫診所醫師葉昭孝於臉書粉專「醫人也醫心,看牙超暖心 - 暖男牙醫葉昭孝」發文提到,臨床上多半會以牙周囊袋深度,評估牙周病的程度及相對應的治療方式,並從牙齦發炎開始,將牙周病區分成輕度、中度與重度說明,提醒不要因為害怕就診耽誤治療時機。
牙齦發炎
平時刷牙注意到牙齦出血、有點腫脹發紅狀況,可能要盡快約診,醫師會以超音波洗牙清除齒縫間的牙結石和牙菌斑,從而降低細菌引發的牙周病問題,每半年要定期洗牙1次。
輕度牙周病 牙周囊袋4-5mm
早發性牙周病雖對牙齒穩固影響還不大,但若有輕度牙周病,代表細菌已向下侵入牙周組織內,超音波洗牙僅能清潔牙齦上方,因此還需配合牙周雷射更深度清潔被細菌感染的牙周組織。
中度牙周病 牙周囊袋5-7mm
若牙周囊袋侵蝕的深度超過5mm,除了牙周雷射治療,還需進一步以牙周翻瓣治療方式,深入進行牙周清創治療,同時也可修整受到侵蝕的牙周硬組織。根據患者口腔型態不同,必要時可能會在翻瓣療程後,進行補骨、補肉的治療,確保術後牙周再生更穩定。
重度牙周病 牙周囊袋>7mm
患者應能明顯感受到牙齒鬆動、化膿,此時牙周軟組織與硬組織都已受到細菌嚴重破壞,會讓牙根無法穩固,甚至部分患者因重度牙周病,導致牙根或周圍組織也出現發炎,此時牙齒有很大機會要拔除才可舒緩不適感,也較有益於口腔健康。
⠀⠀⠀
葉昭孝強調,雖然不同程度的牙周病需要仰賴醫師客製療程與技術,然而,每個人都有能力控制牙周病的進程。只要保持習慣定期回診追蹤口腔健康,就能很好地避免細菌深度侵蝕牙周,也能更大程度保存真牙。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