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腸躁症患者平均女多於男 醫:可多吃低腹敏食物

2023/01/11 10:32

郭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陳進生指腸躁症患者可多攝取低腹敏食物。(記者王俊忠攝)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52歲陳小姐是醫院環管人員,自述1年前開始常突然頭暈、心悸、失眠、腹絞痛且解完便後會稍微改善,困擾工作與生活,曾至多科門診及診所檢查治療都未改善,便求診郭綜合醫院胃腸科。陳女指工作壓力大,停經後常失眠,做大腸鏡及胃鏡發現僅胃炎,其有喝咖啡、吃辣習慣。醫師建議改變飲食,給予腸解痙攣劑、抗焦慮等藥與適當分配工作,並轉介婦產科接受荷爾蒙治療,症狀大幅改善,平順面對工作。

郭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陳進生指,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是常見的反覆性功能失調腸道疾病,盛行率約10~20%,全世界盛行率在女性部分為14%、男性8.9%,女性較多。台灣盛行率高達10~23%,病患中只有15%尋求醫療,常造成病患生活或工作困擾,也耗費大量醫療資源。

腸躁症目前最廣為使用的診斷準則是2016年的羅馬準則IV,大腸激躁症被定義為在過去3個月內,平均每週至少有1天出現反覆腹痛,並伴有以下兩項或兩項以上條件:與排便有關、與排便的頻率改變相關、與排便的型態改變相關。症狀方面主要是慢性反覆性腹痛、腹脹和排便習慣的改變。在排氣或排便後會改善,病患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或兩者混合型。

陳進生提醒,腸躁症有4個誘發因素,包括:

家族因素:腸躁症病患之一等親親戚罹病率為一般人的兩倍。

食物不耐症:高腹敏食物容易誘發症狀。

腸道感染及發炎:急性細菌性胃腸炎後發生腸躁症的風險為一般人的11倍。

社會心理因素:壓力和情緒使腸道敏感度增加,腸激躁症易發作或症狀惡化。

郭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陳進生指腸躁症患者可多攝取低腹敏食物、減少吃高腹敏食物。(郭綜合醫院提供)

陳進生說治療此症,以病患為中心的全方位照顧,結合飲食、藥物與認知行為治療,必要時改變環境,以緩和病患症狀及改善生活品質為目標。

飲食治療:1至2週的飲食與症狀日誌,減少高腹敏食物及多攝取低腹敏食物,便秘者多攝取蔬果纖維。

藥物上:腹瀉型使用抗腸痙攣藥物及止瀉劑、便秘型使用糞便體積增加劑及瀉劑,其他如安定情緒用藥、抗焦慮藥,可減輕腹脹、腹痛;也可使用益生菌、抗生素、B群維他命。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