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婦腳麻冰冷以為「沒那麼嚴重」 急性腳中風差點截肢
〔記者許麗娟/高雄報導〕入冬以來寒流一波比一波強烈,氣溫驟降除了要注意心血管疾病和急性腦中風,醫師提醒更不能輕忽「腳中風」,高雄年約70歲陳女士突然覺得左腳冰冷麻木、腳趾變灰,起先認為「沒那麼嚴重」,但不久腳趾顏色逐漸變黑,就醫才發現是「腳中風」,經緊急治療雖然切除了部分左腳趾,但幸好保住肢體,至今可行動無礙。
高醫緊急周邊血管團隊主要召集人許栢超指出,急性腳中風是急性肢體缺血、動脈栓塞,患者會先從腳底、腳趾覺得突然冰冷,短短2週內,可能從一開始的蒼白到發黑,主要是神經受損而麻痺、疼痛,切記有上述症狀要儘速就醫,若拖過黃金時間,一般肌肉組織在6至8小時內沒把血管打通,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許栢超表示,急性動脈栓塞分成3級,第1、2級都可透過導管手術救回,若到第3級患者的腳已不太能動、麻痺並產生水泡,此時就只能截肢保命,腳中風的死亡率15至20%,截肢率25-30%,危險風險很高,即使完全救回來的腳,後續還是會有神經疼痛、麻木的現象。
許栢超強調,「腳是人的第二心臟」,一般通稱的心血管疾病,包含了心臟血管、腦血管,以及周邊血管疾病等,只是民眾常把周邊血管疾病給忽略了,然而這部分是維持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冬天應特別注意,尤其這段時間寒流來襲,讓患者保暖、穿襪子,因天冷會造成血管收縮,會使原本就狹窄,的血管塞得更嚴重或全塞住。
高醫副院長戴嘉言表示,嚴重肢體缺血病人如果肢體傷口不易癒合,3年後的死亡率可高達5成,因此高醫今年1月特別成立了24小時緊急周邊血管團隊,是南區唯一、全台唯二提供全天候緊急周邊血管團隊的醫學中心,團隊擁有各種最新的導管介入設備,如超聲波震盪溶栓導管,以及數種機械性血栓抽吸設備等,可及時搶救缺血肢體及生命。
病患陳女士則以切身之痛提醒,「不要覺得沒那麼嚴重、要快就醫」,她說,最初是左腳小趾原本有點冷冷的、灰灰的,因為還能走路,所以沒有警覺到嚴重性,漸漸地腳趾變黑,而且從小趾往周邊蔓延,沒想到會惡化得這麼快,雖然最後有部分腳趾切除,但還能保住整隻腳已很滿意,非常感謝醫師團隊,也呼籲有症狀就趕快就醫,千萬不要拖。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