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後生元」可助調整體質 營養師:這2種也不可少

2022/11/28 13:43

益生菌研究發現,益生菌的代謝產物或菌體等成分,對人體健康也有益處。營養師表示,「後生元」(Postbiotic)有助改善整體健康狀態;圖為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俗話說:「腸胃好,人不老」,一語道破腸胃道重要性。不僅「活菌」有助維持腸胃道健康,近幾年益生菌研究發現,即使是益生菌代謝產物或菌體等成分,對於人體健康也有益處。雙北市的居家長照營養師林俐岑表示,後生元(Postbiotic)能調節免疫機能、加強黏膜防禦能力,有助改善整體健康狀態。不過她也提醒,益生質(益生元)、益生菌及後生元3者缺1不可,並不是單純補充後生元就好。

腸道細菌百百種 養成好習慣養好菌

林俐岑在臉書粉專「林俐岑營養師的小天地」及個人網站發文表示,消化吸收好,營養素才能有效被吸收利用,有助維持身體營養狀態。其中大腸裡佈滿將近數以百兆的腸道細菌,種類超過400多種。這些腸道菌的菌叢分布及菌相是否良好,關係著整體健康。

林俐岑指出,腸道擁有人體70%的免疫細胞,可說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因此把腸道顧好,較能發揮正常免疫功能。腸道細菌可大致分為3類:

●益生菌:俗稱的好菌,約佔人體腸道細菌10~20%。

●壞菌:例如有害菌、致病菌等,約佔人體腸道細菌20%。

●中性菌:例如伺機菌、條件致病菌,中間菌有點像牆頭草的角色,會端視好菌或壞菌佔上風而靠攏,大概佔人體腸道細菌60~70%。

林俐岑表示,平時飲食、生活習慣、壓力等因素,都可能影響腸道菌相及菌叢分布,若飲食多以蔬果、全榖雜糧食物、豆類等為主,腸道好菌就會生長較好。肉食主義者或喜歡吃炸物,腸道菌相傾向壞菌居多,中性菌也隨之靠攏,使整體腸道菌相以壞菌當道,不僅加重腸道老化、免疫低下、新陳代謝降低等健康問題,甚至提高大腸癌發生機會。

益生質助降低腸道酸鹼值 維持腸道良好菌相

那要如何維持良好腸道菌相呢?林俐岑說明,若希望益生菌長得好就必須給予適合它的食物,像是蔬果、全穀雜糧食物中,不容易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寡糖類、菊糖(菊苣纖維)等,這些食物又可以稱為「益生質」,能被益生菌發酵,當作能量來源,進一步代謝產生醋酸及乳酸,降低腸道酸鹼值,讓壞菌不易生長,維持較佳的腸道菌相,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使排便順暢。

因此她建議,在額外補充益生菌的同時,可搭配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菊糖、寡糖類等,幫助益生菌在腸道內定殖地更好,提升腸道健康及順暢力。

後生元改善健康狀態 調節免疫機能

所以後生元又是什麼?林俐岑解釋,益生菌將益生質進一步發酵,產生的代謝物質或副產物,可稱為「後生元」,包含菌體本身加工後的益菌成分以及代謝產物。2021年,國際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學協會(ISAPP)將後生元定義為「賦予宿主健康益處的無生命微生物及/或其成分的製劑」。所以像益生菌發酵益生質代謝後所產生的有機酸物質,也屬於後生元,能降低體內發炎反應,調節免疫機能。

她表示,後生元相較益生菌更能直接作用在腸黏膜上,加強黏膜防禦能力、提升免疫作用。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資料庫《PubMed》有研究發現,後生元的代表成分,例如脂壁酸(益生菌菌體細胞壁成分之一),在免疫調節方面比原活菌更好,具抗過敏、抗發炎的功效,調節營養素代謝,有助改善整體健康狀態。

不過她提醒,並不是單純補充後生元就好,益生質、益生菌及後生元3者對人體的幫助、功效不同,相輔相成同等重要。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